《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第四章读书笔记

课程建设:多重资源,共生融合

        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架构中,课程的建设、开发和实施历来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教师被认为是“教育的权威”,学生是“受教育者”,而家长常常是被忽视的“第三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真正民主的学校课程开发体系离不开社区、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协作。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育者和见证人,家长拥有无可替代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的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审议和决策,应该有家长的参与、合作和对话。

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创新需要

        家长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建设或实施,不仅能根据本校实际增进家校对话,促进家长对学校校本特色课程设置、建设、评价的理解,了解新课程的标准;而且有利于改变家长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缺失地位,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学校课程结构变革的需要

        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者必须清楚孩子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必须了解孩子的“生活”。家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促进学校课程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需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家庭含着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何以开发、吸纳的心态来接受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和评价,是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补充。

四、提升家长文化自信的需要

        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建设中,不仅可以使家长及时知晓学校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而且有利于促进家长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对自身家庭教育的反思。

五、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依据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家长一起开发校本课程,既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

课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法:

一、从调查、分析家长资源开始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可以采用自编问卷形式对全部学生或具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尽可能适切于学生和家长。

二、多维度、多视角开发校本课程

        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职业领域的学生家长,其生活阅历、知识技能、思维和生存方式等,具有异质性和无限的丰富性,有利于拓宽课本体系。

1、邀请家长参与节庆系列主题类的资源开发

2、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形成特色微课程

三、让特色微课程成为学校品质提升的“支点”

        教育者用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才能留下弥足珍贵的“童年的记忆”,并通过这些“最初的记忆”为未来健康、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呢?

四、重视体验,重构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引导,使家长意识到参与课程评价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受个人感情、好恶、利益的支配,产生趋利避害的倾向。还可以对家长进行如何实施课程评价的培训,指导他们进行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加强家校沟通,保障课程评价的落实。

        随着国内新课改引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学校课程改革教育中来。国内已有不少新模式正在被尝试和借鉴,进一步推动家校互动向深层次发展。

一、“协商式”(negotiating  model)家长参与课程实施

《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第四章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设立家长微型课程——校本课程中新的增长点

三、家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要素是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

        学生是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所有课程建设都很可能昙花一现,只有当学生用心参与并亲身体验了课程建设后,所设置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为此,在安排课程计划时应做好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有多少学生对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兴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如何,学完相关课程后可能会达到什么效果等。

        教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者,为此,在确定课程项目前,学校还要对学校的教师深入调查,了解教师的开发水平和开发兴趣、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力等影响课程效果的主要因素。

        学校本身也是影响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因素主要要考虑开设课程过程中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学资源以及财力资源;还有几就是学校的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

        只有落实了以上要素,课程开发才具备了“天时、地理、人和”的基本条件,才能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课程体系。

        在保持教师专业地位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家长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度?如何保障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的质量?如何保障家校合力构建乡土课程的科学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总结:学校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课程应是学生当下认识世界所需的;应是当下学生感兴趣的;应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应是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需要的,应是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第四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