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是怎样炼成的(下)

不是打击同志们,并不是考上秀才就没人敢管了,平时管理秀才们的是府县的学官,这些学官品秩不高,康雍以前教授是从九品,其他的学正、教谕、训导什么的都是未入流;后来乾隆认为学官是训迪士人的应该重视,所以教授加正七品,学正、教谕加正八品,训导加从八品。但是这些学官的名义上的地位可不低,见了一省的督抚、学政都是长揖而不是行跪拜礼,秀才见了学官则要行跪拜礼奉之为师。秀才犯法地方官员不能直接惩罚秀才,要移文给学官革去功名才能法办;学官则可以直接惩罚秀才,处罚依据就是在学宫明伦堂里卧碑上刻的条例。等到了晚清这些都成了过去的事,学官没有教学之举,秀才视学官如无物,也不放在眼里。

秀才也分等级,一等秀才叫做禀膳生员简称禀生,算是秀才中的优等生,每年都可以领取禀饩,相当于奖学金;二等的叫做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是普通秀才;三等叫做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刚刚考上秀才的新生就属于这个级别;犯了错误的秀才被罚由蓝衫改穿青衫,叫做“青衣”;县学下面一般设有社学,秀才因故受罚被遣送到社学,叫做“发社”。

平时怎么确定优劣等级呢?用三年两考的岁试科试成绩把秀才们分为六等,一等为文理平通者,六等为文理不通者,中间再细分四等,这个叫做“六等黜陟法”,和现在通常说的末位淘汰制度差不多。岁试考了一等的,增、附、青、社都补为禀生;考二等的增生补为禀生,附、青、社补为增生;三等可以恢复被罚过但是没有降级的禀生候禀的资格,增生降为附生的可以恢复为增生,青衣、发社恢复为附生;四等的话,禀生可以不用挨板子,但是暂时停发奖学金六个月以后视补考情况再发落,增生以下的哥们只能脱裤子等着打屁股了;五等的兄弟不用挨板子而是直接降级,发社的哥们直接黜为一般百姓;六等如果是禀生十年以上的和入学不到六年的就发社,六年以上的禀生和十年以上增生罚为本地吏役,其他人黜为民——也就是说这么多年算是白忙活一场。禀生和增生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考了一二等如果很不幸名额满了,能升级的哥们只能等,不过附生没有名额限制,所以青衣和发社的秀才还有一线生机。俗偐有云:秀才怕岁考,也是有来由的。

尽管有了功名,秀才们还是不能直接参加乡试的,参加之前还要考一次,这个考试叫做科试。科试成绩分三等,中名列一二等的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同时这个成绩也被“六等黜陟法”认可,可以帮助岁试落后的秀才取得禀生和增生的资格。

秀才的主要目的就是乡试中举人,也是被人认可的正途出身,但是独木桥上的人太多,被挤落下河是大多数,这些人除了坚持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也有不少放弃理想改行做别的。而朝廷也考虑到这些问题,于是提供了一条出路就是贡生。五贡包括岁贡、恩贡、拔贡、副贡、优贡统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的人才,就是从秀才中选拨优秀的人送到国子监去读书。岁贡就是每一年或者两年从禀生中选资历比较老的秀才去,因为是拼资历所以又叫“挨贡”,蒲松龄就是这种。如果岁贡刚好赶上国家有庆典要求进贡人才,就叫做恩贡。各省的学政在任满三年以后可以从本省的生员中择优选几个人报送国子监,这个叫做优贡,为了防止作弊优贡生员需要本省的督抚和学政会考通过才能报送。每十二年各省学政会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参见进士们在殿试之后举行的朝试,这个叫做拔贡。副贡就是乡试中考取副榜的秀才如果不想再参加下一次乡试了,可以直接送到国子监去。贡生看起来机会还是蛮多的,但是想想蒲松龄七十多岁才弄了个贡生,其实也不容易。

贡生的好处机会更多一些,比如可以和举人一样通过种种途径直接做官,也可以在乡试之年继续参加乡试,而且可以选择在本省乡试,也可以在顺天府乡试。不过参加乡试之前,仍然需要通过国子监举行的录科考试。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贡生也越来越受轻视,很多职务例如翰林院、詹事府、御史等必须要进士担任,学政和乡试会试主考官也是非进士出身不可,所以正经参加考试的人前途更加光明一些。

综上所述,秀才的炼成,难度并不亚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大学,甚至更加严格,因为考中以后并不是说就万事大吉,没有“六十分万岁”一说,管理上实行末位淘汰制,毕竟这只是踏上慢慢科举路的第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秀才是怎样炼成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