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示众》独到的表现手法

1.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

《示众》是鲁迅描写上世纪中国人典型看客现象的一篇文章,也有着鲁迅强烈的写作风格。

开头的街景描写是一个缓慢的推移展示镜头。首先是一个广角镜头由上而下:烈日到闪烁生光的尘土,接着镜头移动收纳街边的狗,树上的乌鸦。然后推移远处至糊,“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这由近及远的描写使思绪不知不觉就飞离了当下而走进了一个沉闷的盛夏。而我觉得这段最为精妙之处在最后一句,将视野推至不可见处,敲击声的间作,寂静更其深远,使得架构出的时空轨道骤然延伸,即使抵达那个十九世纪却依然可再向前看。

2.画外音的激活手法

与张爱玲的文章相比,我觉得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的描写给我一种以画外音来激活整个画面而使文章中所取景物更具己色之感。

以张爱玲的《第一炉香》为例,写葛薇龙的回忆,时空切换仅在一面镜子之中就完成了,凭借镜头内的一幅金绿山水画在视野中的变化就使得蒙太奇镜头切换完美展现。而观鲁迅的这篇文章,多有这样的描写:选取一处景物后总有一句比喻或是心理描写式的揭露,而这些皆出自于一个广角的俯览,不是生于镜头之内,来源于作者的画外音。

“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鲁迅先生实景之上又仿佛给了一个特写镜头,催眠般的声音,逃躲烈日的步伐,这些使得原本无太多情语之景一下子有了盛夏的温度,以及下面出现的看客的神态,场景被激活,有了一己色彩。

3.“物化”的群像描写手法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在对一群看客的描写中运用了物化的处理方式,用鲜明部位特征来作为对人的指称,同时物化的人也使得个体之间区别开,从而各有特色的人物鲜明地浮动在读者面前。而鲁迅对人物这种大刀阔斧地削减,使得人成为挂刀的淡黄制服、罩着白背心的蓝布大衫、红鼻子、秃头…这让笔下的人物也更具暗示性、代表性,文章也更具社会性的揭示意义。

4.默剧基础上的节奏感

在这篇文章中,语言描写很少,除了首尾相应的几句吆喝声和胖汉闯进来的几句争吵,其余对人物动态化的展现几乎都是动作描写。在对看客的民族性心理的刻画上,鲁迅先生采用了默剧化的处理方式,以外化的动作揭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在动作刻画上的徐疾有度的节奏也配合了情节的起伏跌宕。“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快速变换的动作使得镜头不断切换至聚焦到矛盾现场,而在矛盾冲击到的一刻又放缓,徐徐展开,使得节奏收放有度,加上默剧式的展现,这种收敛的展示方法更贴合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蒙昧笼罩下的人民精神面貌。

5.形象精准的语言描写

这篇文章的语言呈现精准,形象化的特点。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胖小孩贯穿全文的几句话,内容一成不变,语气词、标点符号的运用具口语化,方言化,形象化的特点与他“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相映衬。

"好快活!你妈的……"市民化的语言将胖大汉粗鲁凶悍的形象传神刻画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示众》独到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