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个故事
一对在英国爱丁堡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老夫妇准备卖了房到西班牙去养老。英国四面环海,气候潮湿,老人易患风湿病。
老人在西班牙看中了房子,两周内必须付款,就在爱丁堡的房屋中介所挂了房子说是“急卖”。
一对中国年轻人正好刚在这个城市找了工作,孩子要上学,急着买房。看了中介挂出的房屋照片和价格,怦然心动——无论是地段还是房屋的品质都是他们希望的那样。
年轻人注意到了“房屋急售”的字样,就电话中介“可以优惠吗”?老夫妇想着西班牙已经定好并急着要付款的房屋,说是“可以的”。于是房价被砍了第一刀。
年轻人觉得还是有戏,在签购房合同的前两天,突然说这个价格不能接受,不买了,除非价格上再降一个较大的幅度。
没有想到,老夫妇居然同意了!
年轻人心中大喜过望,差不多白菜价买了幢好房子,可以拎包入住。
搬家那天,很多朋友来帮忙,包括我们在英国的导游德子。
走进院中,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就像主人刚刚离开。推开房门,年轻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房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桌子上有鲜花,花瓶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非常欢迎你们入住这座记录了我们几十年幸福生活的房子!希望你们接下来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幸福安康!
走进厨房,打开冰箱,里面吃的喝的都有。冰箱贴也压着纸条,说“冰箱里给你们准备了一周的食物,超市要开车出门左拐再左拐,大约有20多分钟可以到达”。
年轻人开始发蒙了,房子有这样卖的吗?
再看电表箱上也有一字条,上面写着“我们已经给你们预留了至少一个月的电费,这个时间,可以帮到你们办理相关更名手续”。——在英国,办理这类手续是非常麻烦的。
年轻人彻底给蒙了!他站在那里不能动弹——“成人之美”与“趁人之危”,“锦上添花”与“落井下石”,这些概念一时搅得他口呆目瞪,手足无措。
这时的他,已经全然没有了乔迁之喜。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做到这样,我们与发达国家就没有大的距离了!
故事完了!下面这段话是一个网友的评论:
区别在于他们信奉上帝,今日所有的付出只会在未来获得福报,而我们的唯物论教育使人只想到今天的利益,相形见绌,中国人的无神论信仰就无地自容了。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评论多了,大多是在说中国人文化修养不行!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素质……,这一篇短短的文章真能反应这么多问题吗?
对于这篇文章,我想表达我个人的几个观点,无非对错,只是和大家讨论一下,有可能说的有点偏但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第一,对于这个年轻人购买的价格,我认为,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就是合理的。
一谈上买和卖,这就是一场生意,是生意就有博弈,就我们平时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谈价格的时候各种心理战术,各种说辞,争的是面红耳赤,一旦价格定妥之后,谈判时的暴风雨就烟消云散了,都和和气气的,有可能还会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庆祝一下呢,就像之前没有争吵过一样,这样的事情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也很多呀?就现在商界的大老也不都是这样?在谈判这个过程我觉得不可用道德绑架商业,只要我买方出的价格,你卖方愿意卖就是合理的,这无关道德、无关信仰,这些不可和商业混谈,这只是艺术。
第二,对于这对年迈的夫妇给这对情侣留了环境很好的一个家。我想先说说我和我的妻子去年冬天卖房子的事情,当我们和另一对夫妇谈好价格把东西搬走(也是只搬了一些生活用品),我的妻子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厨房擦了一遍,而我把剩下的杂物清理出去,把地拖了。整个家也是光亮如新,我们也看着很是舒服,我和我的妻子开玩笑说“平时不收拾把房子卖了你才收拾我看你比咱们自己住着时候还干的认真“。她笑着说"别让人笑话咱们住家邋遢",确实,我打心底也怕这个,其码让人家进来舒服点,没有想那么多,直到今天看见这篇文章,我才想起我们那天下午的对话情景。
至于水电煤气费(因为我们打完广告,就把房子卖了,房子卖的很快),电卡里预存的电费还有二百多,水也还能用半年,煤气罐的气也是新罐的,这些我们说也没说就都给他们留下了。这个问题不是说谁有多高尚,成交好几十万的房子几百元也就算了,这是我们的真实心里。只不过我们当时没有留条,而不像英国老人做的那样。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中国IT人才和印度IT人才在美国硅谷职业发展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我们中国IT人才在硅谷的发展远远不如印度IT人才。为什么呢?除了我们的语言,国内的土壤,中国与印度的发展不同,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个很客观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人很谦卑,而印度人很能邀功。举一个例子,一件事情满分10分,中国人做到了九分,他会说我只做到了七分,还有什么什么做的不够还需努力而印度人恰好相反,他只做到了七分,但是他会说我已经拼了全力,这应该是最完美的了。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印度人更受欢迎,因为美国的文化也是这样的,他们不太能够理解中国人的这种方式。这根本就无法判断文化的优劣麻!你可以说美国人这种文化是好的,因为他们经济发展是世界的老大,他们有钱,这是不是和我们平时说“有钱人放个屁也是香的“是一个道理呢?人有钱就可以遮盖他所有的丑行了吗?其实这只是我们深邃的文化不能够被理解而已。
这则故事在我看来只能说明英国这俩老人素质很好,英国人的文化与我们不同。要硬把它上升到文化的优劣和信仰的力量上,显得有点儿牵强。也许再过50年,我们的文明远远超越他们,可能我们还是没有信仰,因为我们有5000年的沉淀。智慧通过时间这个长廊可以让他变的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