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阳货篇第十七【380】认同高于利益,道义大于私欲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尓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就是阳虎,季孙氏家臣。鲁国是三家权臣执政的政治状态,发展到后来,季恒子的家臣阳虎把其囚禁了,并且逼迫他跟他妥协定盟,执掌了鲁国国政,开启了陪臣执国政的先河。之前我们说过,这样的政权肯定是短命的,不过三代就消失了。

      阳虎执政后,开始招揽人才,便召见孔子。孔子对阳虎篡位的政权本来就不认可,肯定不会跟他搅在一起,于是就是避而不见。后来阳虎叫人送来一头蒸熟的小猪。豚,就是猪。按礼节,阳虎是大夫,孔子是士,大夫给士送礼,士必须回拜,上门拜谢,否则就是失礼。对孔子来说,即便再怎么不想见阳虎,不能乱了礼节,但是又不想见他。于是就找了个阳虎不在家的时机去拜谢。刚好不巧,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阳虎。阳虎就跟他说:“孔丘,你过来!我跟你说几句话。”说到:“你满身的本事,就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的乱象,也不愿意出手,这算是仁吗?”自问自答道:“不算吧!”你成天盼着要治国平天下,现在机会来了,你又坐失良机,这算智吗?又自问自答道:“不算吧!”“时光流逝,岁月不等人啊!”

        阳虎说的孔子的状态非常准确。孔子游离于各诸侯国就想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时运不济。要么是有人嫉妒他,害怕受到威胁而阻止他;要么就是国君不想实施他的主张,却想要招摇过市;要么就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平衡而引起阻挠。孔子推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用之则行”的前提是认同。孔子不认同阳虎的政权,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却失去了道义,孔子肯定是不会干的。即便这样,孔子也不会像子路那样喜欢硬碰硬,“忿思难”,如果冒然跟阳虎对干,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孔子还是当面跟他说:“好吧,那就出来做官吧。”这也是缓兵之计。

      “君子贞而不谅”,君子用道义来指导自己做事,内心知道正确的选择,为了妥善的应对外在多变的环境,难免会说一些有违内心的承诺,但不会严格执行。孔子忠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个君王,即便口头承诺了,但忠而失小信是可行的。在道义和私欲面前,孔子坚定的站在了道义这一边。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阳货篇第十七【380】认同高于利益,道义大于私欲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阳货篇第十七【380】认同高于利益,道义大于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