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作文课——评丁卫军老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作文历来是学生难以承受的语文之痛,有些学生甚至由痛生恨,与作文“相看两相厌”。此种现状令语文教师亦深感头痛,又思无良策,以致作文课基本呈“搁浅”状态。作文难在哪里?作文课苦在哪里?原因之一,是教师限制了课堂的正常“呼吸”。

笔者试以丁卫军老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以镇江市2019年作文题“难得这样”为例》一课的“呼吸”之法为观课点,探索作文课走出僵局的途径。

“呼吸”乃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笔者将之用于作文课,意在发现作文与教师、学生之间自然而和谐的生长点,思考如“呼吸”一般自由而顺畅的课堂流程,梳理学生文章的“经脉”不通之处。据此,笔者提炼出丁老师在本节关于审题的作文指导课上的三个“留一点”,浅评细品,或可一窥作文之道。

一、留一点思考给学生

1、 自然导入,以思观心

丁老师导入,以“今天难得在什么地方”作为聊天话题,自然而切题,学生能够马上与眼前与现实联系起来,轻松地贴近“大地”,顺畅地呼吸。学生说出各种难得之处,可贵的是当学生思维有重复之时,丁老师及时指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角度。这种对于学生思维的有意培养,让自然的聊天方式有了一点关注“自我”的味道,直接指向作文教学“我手写我心”的观点。学生以思观心,表达不至于流于随意,且慢慢地与内心对话,会发现真实的自我。

2、 自主追问,以思解“题”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也是难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丁老师的课堂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让学生在自主追问中初步理解审题之法。审题是本堂课的核心,如果教师直接指导,容易限制学生思维,使学生先入为主,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师感觉作文课枯燥无味,自己却很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解放自己,重讲不重听。丁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想法,问题被自然而然地解决。我们来看教学片段:

师:想一想,用“难得这样”进行追问,你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生:为什么“难得”?“这样”是怎样的?

生:是一件事情难得,还是人难得?

生:我觉得“难得”说明平时很少这样,平时是怎么样的?

生:是什么时候难得,是一瞬间,还是一段时间难得?

生:难得要做什么。

生:难得这样以后,我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难得这样蕴含着什么,非常棒。我们的思维慢慢的走进去,越来越深了。还有吗?

生:谁难得这样?

师:我,老师跟同学,爸爸妈妈,大自然……还有吗?

生:“难得这样”首先是发生在哪里?这件事为什么别人会觉得难得?

生:难得这样以后,原来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追问,思考。刚才这位同学说,难得这样,怎样呢?是不是要明确时间地点,要明确这样的过程,这样的情境,还要有这样之中的细节等等。

从上面的师生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短短的“难得这样”之中蕴藏着如此多的问题,涉及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可谓“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作答,之后丁老师归纳对于此题思考的六个方面,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完美融合。这也在提示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意思考,而是教师不相信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当教师给予学生空间,留一点思考给学生,相信学生呈现的将是思维之美与生长之乐。

二、留一点新意给学生

作文难以出新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顽疾,老故事,老感情,老套路,毫无新意,何来“爱意”?学生写作文越写越觉厌倦自可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求新,且要得法,如此,才能让学生一点点走出窠臼,发现新的视角,才能唤醒学生心中独特的情感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触点”。在学生慢慢找到习作的得失之处,对审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之后,丁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求新”阶段,他设计的问题是“结合上面六个问题,用‘难得这样’来写3个句子”,并且给予提示:一个句子就是选材的方向和立意的角度。应该注意到,在丁老师的提示中,有两个关键词“方向”和“角度”,这也是丁老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强调和训练的方面。我们看下面的对话:

师:选一个角度跟题目靠最紧的,角度最特别的。

生:我们组前面一位女生,她写的是难得失眠。我觉得这个很新颖,一般的话,我们平时写作业很困,一到床上就睡着了。

师:那失眠发生了什么呢?

生:她写的是难得失眠,畅想夜晚,静得不适应。

师:自由畅想,失眠也蛮好的。这个失眠畅想,背后是什么呢?

生:(对着前面的女生)白天各种嘈杂声,让人很厌烦。

师:外面的嘈杂,与夜晚的宁静,让你觉得非常难得。这个角度很不错。还有吗?

生:难得这样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时间,享受放松,感受懂得在最忙的时候,也应该给自己放个假。

师: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太压抑了,一定要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心灵放个假。这个角度就很有意思。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换个角度,有没有?

生:亲情的角度。难得这样严肃的外公温柔的为我洗头。

师:平时外公很严肃,今天却给我洗头了。原来爱的表达是多样的。还有吗?

生:难得看到许久没开花的花苞,我不禁感慨生命的顽强,即使遭受磨难,也不应该放弃。只要自己坚定内心的目标,就会获得成功。

师:具体说说看到什么?

生:以前忘记给花浇水,从来没有开过花,突然有一天早上阳光明媚,花儿突然绽放。

师:被忽略的花,难得开放,这直抵我的内心。

这段对话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角度”,看出师者匠心,亦能看出问题聚焦。角度决定视野,决定学生对于选材的思考范围。从学生回答中我们看到学生渐渐发现新的生长点:失眠可享静夜之美、忙碌可享放松之乐、严肃的外公给我洗头可享亲情之暖、久寂的花儿绽放可享成长之光。这种训练方式一扫僵化刻板的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之锢,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中的体验,寻找特别的角度确定选材方向,在实现“材料为中心服务”的基础上,使选材和立意在新意上遥相呼应。

三、留一点“余地”给学生

王荣生教授说:“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方法,却忽略了其对教学内容的达成作用,本末倒置,形式大于内容,使作文教学无法立足“大地”而失其根本。所有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留有余地的,能够让课堂有喘息之隙,让学生有生长之机,让内容有延续之力。丁老师在本课中时刻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成长,教学的生成,思维的训练,不以“满”盖“缺”,不以“权”谋“生”,而是适时地适度地把空间和余地留给学生,期待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1、 余地体现在对学生优点的肯定

在品析学生习作环节,丁老师让大家说出作者的三个优点,这种方式让课堂充满温度。点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吝赞赏。如:

屏显:

我难得在乡间感受这样的一份静谧。

师:刚才这位同学写到,现代社会的这种喧嚣,跟乡间的这种宁静。我们就把视野投射到我们这个社会,有了时代的活水。同学们,眼界是不是打开了。这个同学的选材很特别,城市的喧嚣,浮躁的心灵,快生活里让自己慢下来,找寻到内心的宁静。

师:这是哪位同学写的?(一个男生站起来)小伙子,你很棒!把这二者,把这个现代城市喧嚣与乡间的宁静处理好,会非常棒。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充满自信,顿觉自己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在自如的运动中感受学习的力不断冲荡心底,扫出一条条“香径”,留思想在此栖居。习作者与发言者都在心中种下了一抹阳光,作文之光。

2、 余地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作文课,学生的思维训练极为重要。整堂课,丁老师让学生做“中心发言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只是坚定地陪伴在学生身边,在“合适的时间”做“合理的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散,教师轻轻点拨,或调整思考方向,或引发深入探究,或反思文章问题,或寻找生发之点,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就如给学生的思维之马开辟出了驰骋之路,学生在文字中尽情奔跑,快意而自由,教师提供场地,提供养料,师生合作,境界尤佳。这种“让路”,就是给学生最大的余地,给课堂最美的生机。

3、 余地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如果一节课只是一节课,没有余味,没有延续的价值,那么这样的课是没有生命力的。丁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这一刻,这一篇,这一点,他让学生看到这一路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片的生机。丁老师在课前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把握每个学生作文的优缺点,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课中对学生作文中的典型材料进行梳理,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正是生本课堂的体现;课下让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甚至能够记住很有提升价值的或需要好好调整的作文。让一节课成为学生对作文热爱的源头,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滋养,这才是名师所以为名师的巨大魅力。

反观现实,很多教师的关注点放在一篇作文的好坏,一个学生的优劣,一节课的成败上,殊不知,拥有真正绵长的爱和足够耐心的等待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美好的远方。

当然,作文教学千人千法,丁老师关于作文审题的思考亦是提供一种教学思路和实践策略。纵观本课,笔者爱之亦思之,愿在浅评细品中懂得作文“呼吸”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呼吸的作文课——评丁卫军老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