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深圳怎么样?”听风在地铁上问我。
第一次被问到对一个城市感觉如何的问题,我不知所措。她叫苏听风,苏听风是她的笔名,是的,是笔名。第一次见到苏听风,是在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参加了深圳读书会在OCT华侨城举行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要求参加活动的人每人带来一本书,先做自我介绍,再介绍带来的书,最后一个环节是换书。活动场地在一栋楼里,我只记得活动场地布置很美,古香古色,旁边还有咖啡吧。
我们被安排坐在一张长方形桌子两边,主持人让我们逐一作自我介绍。我相信,那是我听过自我介绍形式最多的一次,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特点,自信、从容、无疑展示了出来,也有几位介绍中带着自嘲的语气,为了更突出自己吧,我想。
“我没有特别的地方,只是坚持写了十四年日记”。轮到听风时,她这样介绍自己,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坚定。我不由得停下正在飞快记录的笔,只是希望记住今天遇到的每个人。我仔细看了看这个姑娘:如她自己所言,普通的一个女孩,长相并无特别之处,但刚刚那句话,铿锵有力,我记住了她的目光和她说的话。哦,原来自信不是仅靠语言的。
那场活动结束后,我和大家一起聚餐,然后各自回家。我们几个乘坐地铁的伙伴一路。
巧合的是,大家陆续到站下车,最后剩下我们两个人。当时我很想说点什么来打破尴尬局面,没想到苏听风先开口问:你觉得深圳怎么样?
“觉得还好。”我并不很坚定的回答,“深圳外来人很多,不过待久了你就会觉得还可以吧,有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得不错。”我随意说了两句,料想问这问题的她应该来深圳时间不长,只是来向我打听打听情况的。听风一边认真听,一边面带微笑。我说完后她居然没有接话,我们俩又陷入尴尬中,好在,我到站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平凡、普通。
而后我陆续参加深圳读书会活动,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坐在台下认真记录着什么,或者认真像嘉宾提问。
后面我一直关注深圳读书会,但是去的都是离住处较近的南山图书馆,我们几乎没有再碰过面。我了解到听风做读书会主持人、读书会理事、到后面她写了第一本书、青年作家的称号、开了亭亭玉立公众号,到今年春天,她又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你的气质里,藏着曾走过的路》。
这本书里记录的便是她独自离开之前熟悉的城市,来到深圳,所看到的人、事和她所经历的一切。起初她无法融入这个繁华、快速变化的城市,快速到每一天都有好几家公司在这里创立,或者宣告结束。她在无数次焦虑、彷徨之中,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阅读和写作。
当我收到买来的这本书时,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匆匆看完。关上书后,脑子里有块橡皮擦似的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些只言片语在耳边回响。我把书放回书架,又回头看了它一眼。第二天我收到听风的留言:请给我你的地址,我把书寄给你。我鬼使神差地把地址给了她,既兴奋又期待。当第二次收到这本书时,封面有她的亲笔签名和寄语。
不自觉地回想起听风第一次在地铁车厢里问我的那句话,以及我那句是说非说的回答。那时,我到深圳已经四年,刚换了工作,貌似工作才刚刚步入正轨。结束上一个工作时,面对老板问我为什么离职,我勉强回答说,我想做图书相关的工作。事实上,我并未想清楚职业发展方向,但清楚不想在公司里干下去了。所以,当听风问我时,心里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深圳的发展空间很大,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拍拍身上的泥土,找到下一家单位;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莫名的恐惧。每一个人都在快速向前走,就连红绿灯也来不及等待,马不停蹄。
我重新翻开手里的这本书,又拿来本子和笔,把喜欢的句子一一摘录下来。此后的一个月里,我每天只看书里的一小篇文章,然后记录下美好的句子,或者提到的电影、书籍等。看完这本书后,我翻了翻笔记本,已经记录了十一页笔记。
书里讲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平凡人的故事。
写村里离婚甚至用跳河方式解脱生活的女人们,她写道:我知道,任何一种文明的进步和习俗的改变,都不是一个人能一蹴而就的。但是,作为能走出困住女人命运的时代的幸运者,我们不能任由人他人播撒,而是要自我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
写楼下水果店的老板娘,每每解决家庭事务的方法不是朝着孩子们大吼,就是直接冲过去一人打一下,每天依然经过水果店时,店里的冷清和老板娘的绝望,总像一道无形的墙封锁着她向外发光,也阻挡着外面光源进入。她写道:我开始知道消极、悲伤、绝望、痛苦是生活本来就有的磨难。也许,当我们并不盲目地祝福和期待明天变得更好,而是尽力在每一次哭过之后,依然能耐心做好手头上的事,努力去争取多一点的光亮和力量时,就算黑夜很漫长,也能走到它的另一端。
她写她自己“不够好”: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和“不够好”做了结,却不能指望可以完全摆脱它。我才意识到,在我人生短短30年的里程之中,真正出现光芒的时段,并不是那些被记录的“够好”的时刻,而是那些不断与“不够好”做斗争的时刻;是那些不断努力把眼光放长远,把格局放大,把自己放小的蜕变经历;是每一次觉得不够好后产生焦虑并进行演变的积极行动。
印象最深的是她笔下的那个穿着精致,时时想逃离现状的少妇,她写道:生命总是伴随着无数挑战,唯有那些我们可以承担和掌控的挑战,才不会让人心生恐惧。这意味着我们要不断精进自己、武装自己。在有限的空间里,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已熟知的环境和思绪领域里,开辟自己的道场。我们一次又一次拥有了自己开创的新天地,就不会想要逃离当下的生活,而是去拥抱它和美化它。
有一次我在读完书后,在日记里写:我发现,之所以苏听风的文章能吸引我,是因为她讲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不是那些离平常生活很遥远的名人故事;她的文章中引用了许多名句,可见阅读之广泛,是下了功夫的;还有她的自律和勤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其实,她是把她读过的书都用上了。杨绛先生曾说过: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我想,有的人读书并不少,只是思考得少,用得少了。
我特别喜欢她在序言《愿你活得更为丰盛》,她写道: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身心合一的方式。通过观察、记录、书写,我变得更有耐心,更懂得倾听他人,更加能够理解自己和我所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