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全国进入战“疫”状态。而从疫情爆发起,医药板块可谓是备受瞩目,中药、流感概念、体外诊断、基因测序、互联医疗、医废处理、医疗器械、口罩、消毒剂、生物疫苗等概念轮番上涨。那么战“疫”中连番上涨的医药股后市如何呢?财秘为您一一分析。
财秘截取了自1月23日以来,医药健康相关概念的表现情况。口罩、医废处理、消毒剂涨幅居前,其中口罩和消毒剂概念的股价波动甚至高达25%以上,即便把周期拉长至今年初以来,这三个板块依然占据前三甲,且涨幅更多,足可见疫情催生概念疯涨的能力之强。中药、流感等在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在近期有所回撤,后劲不足,股价波动达10%。这恐怕是因为其中某些个股疯涨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基本面,回调是市场正常反应。
图表1:医药相关概念涨跌幅和股价波动情况(2020.1.23-2020.2.18)
图表2:医药相关概念涨跌幅和股价波动情况(2020.1.2-2020.2.18)
这波上涨逻辑很简单,因为诊断试剂、防护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因为疫情爆发,带来短期需求激增拉动医药行业整体需求提速。但是这个需求拉动真的足以带来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吗?恐怕未必。
首先,一些抗疫情药品占其公司营收比例并不高。比如联环药业曾发布公告称,抗生素类药物销售收入金额及占比均极小,哈药股份也声明过双黄连系列产品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不大。但它们都在短时间内因为沾了疫情的概念而疯狂上涨。
其次,疫情诊疗方案还在不断迭代,有些早期用于临床的药品在后来被证明效果不那么明显,而不再推荐使用。比如17日,全国新型救治专家组成员胡必杰就称:抗病毒效果不明显,已不再推荐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丙种球蛋白也没有明显效果,现也基本不推荐使用。早期曾对部分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尽管是小剂量、短时期使用,但现在也尽量不用。
最后,不管是老药用于新适应症还是直接开发新药来抗击疫情,都需要至少几个月的临床试验期,无论是火热的瑞德西韦还是一夜疯抢的双黄连,或是舒泰神、科伦药业正在研发的抗新冠新药,都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至于康泰生物、冠昊生物、智飞生物声称自己要开展抗新冠疫苗研究,更是八字没一撇,还只停留在纸面阶段。
首先,抗病毒检测试剂盒竞争激烈。截止目前已经有8家拿到注册证,在研的更多,连达安基因都发公告称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产品的非唯一性以及同类产品竞争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冠检测试剂盒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目前尚无法估计。
其次,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属于低值耗材,含金量不高。本次短缺一是疫情爆发太快需求激增,二是很多企业因过年而未生产。但疫情进展到现在阶段,在政策鼓励下,大部分企业已经复工并且开足马力生产,一些非医用防护品生产企业也开始跨界生产,据天眼查数据,今年以来已有逾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口罩、防护服等业务。后续是否该考虑产能过剩的可能,虽说国家发话,未消耗的抗疫情产品,政府采购兜底,但恐怕也只能保本,对今年业绩影响几何真不好说。
最后,医疗设备尤其是血氧仪、血压计等监测设备这块销量激增,宝莱特曾发公告称订单巨大,监护仪、血氧仪、血压计等产品大面积脱销,不过医疗设备龙头之一的鱼跃医疗回应疫情对业绩影响时称:公司真正对疫情进行响应、加速生产,至今只有近20天时间,上半年销售收入应该有所提升,但很难给出定量数据。这倒是中肯之言。至于高端设备比如CT机等,相关公司还以捐赠为主。
再看看医疗服务板块,恐怕最大的赢家是以互联网医疗为首的医疗信息化行业。一场疫情让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收割流量并且获得政府的鼓励,可谓赚足了风头,不过疫情过后,这些平台能否将用户留存下来持续变现,对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答案是机遇——改革的机遇,发展的机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我们在卫生医疗方面的某些短板,未来医改将在医防结合、分级诊疗、应急机制、互联网医疗四个方向加强推进。此外,本次疫情中,各级财政共拨款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补助资金已经超过900亿元,相信后续会不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而这将使整个产业链受益。再有就是居民健康意识的觉醒,这将带给互联网医疗、家用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领域极大的机会。
综上所述,财秘认为,疫情当前的短期炒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公司基本面。中长期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向上的大趋势不变。医药类看好创新药、医药外包、独家疫苗、消费保健类中药,医疗服务类看好消费类专科连锁医疗,医疗器械类看好常规监测设备、家用医疗器械及高端医疗设备及体外诊断行业。财秘会在每日的医药和医疗情报中分享更多政策走向、行业趋势、公司动态、个股分析等,请关注财经秘书公众号或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刻体验医药行业情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