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回看北京电视台《大师》里杨绛先生的记录片《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现在
看伟人的生平,我会喜欢逐步去比较与思考他们与我们成长文化环境的差异,为什么他们有这种思想、行动、格局、情怀......。我们都是人,但为什么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
这部记录片的内容大致来自《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们仨》。杨绛夫妇都来自书香门第。杨绛父亲杨荫杭是知名学者、司法家,曾做过京师检察厅长,晚年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书。姑妈杨荫瑜,也是教育家,做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古文学家、教育家,做过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中文系教授。
所以在这种家学、人文环境熏陶下,他们从小就喜读书、有书读、被激励,而且因父母的胸怀,他(她)们的格局与眼光都比较远。
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尤其象读书这类事,会使人的思路越读越宽、感悟越来越深,灵魂越走越远,终至看破、看淡尘世的、物质的虚幻(荣),终至成为一方大家。
看看杨绛先生对读书的感悟: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然后,得到的感受是: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
所以为什么夫妇俩包括女儿钱瑗(北师大教授),都喜欢读书、写作、研究学问,而不喜一切凡俗,因为他们的一切享受、一切感官的愉悦都建立在精神上,那种凡俗的东西会令他们痛苦不堪。
所以钱先生的《围城》被拍成电影后,慕名拜访者众,但一一都被杨先生拒之门外。女儿钱瑗,虽从小因身体不好,小学基本未上,但不影响她喜读书、出国留学、做大学教授。
二
有时想:人文环境、家学渊源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是很深远的。
你说,年轻时候我们都不喜欢读书吗?也不是。我小时也特别喜欢听故事、看书。但我们所处的是什么环境?父母整天在外劳务,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就是一个世俗的世界。
小学时暑假,有一次在我姨母家,看到一本民间故事集,狂喜。坐看一天未完,知道不能借走,竟然揣在怀里想偷走。结果被我姨母识破拿下,顿时那个羞窘,从此再不去姨母家了。
前几天在“好中文“听课,老师说:
我有个做IT的朋友说,腾讯的网管员,夜里三点爬起来,看看服务器上的在线人数,发现每天都有300万人在那里斗地主。中国人有的是时间,但多数人的时间都用到了无意义的地方。(中国人不喜读书,功利性特强,不喜付出。)
王者荣耀,每天皮肤的交易量,都有1.2亿。一个王者荣耀的游戏选手,转会费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时间,都用到哪里了,可想而知。
有时候,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处的人文环境,包括家庭、交际圈、生活地、国家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
但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也会形成一个深厚的自我背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说:
一个艺术家,人生看透了,人生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
艺术家不要在乎读者,把衣食住行安排好,然后一心弄艺术。要一点清醒,要一点才能,要一点钱。
艺术发端于自然,自然界花开鸟叫,落落大方,开过了,叫过了就算了。小到蒲公英,大到上帝,都不签名,不要钱。
信心,信念,一半凭空想,一半凭行动。
但我会想,一个功利的世界里,一个普通人要达到这种境界,这里要有多少机缘巧合,又或者要有多少挫折、触痛与醒悟。
四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移动互联的深化,使当下成为最好的学习时代、甚至我们的人文环境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一个最好的自我成长背景,也越来越方便与可能。虽然目前也是一个最为功利的时代,但物质对个人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淡,也是不容置疑的趋势。
一个人真正的自我成长,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在乎荣誉的得失、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
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杨绛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五
毫无疑问,当下是一个最好的个人自我成长时代。精神的成长,才是生命的永恒与持续,才是我们灵魂所需要的。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