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琐记0121

                                                                           琐思琐记0121

需要我们警惕的是: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中“过度”行为

新课程标准赋予阅读教学新理念,给阅读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课堂上师生互动对话、生生合作探究,呈现出一片久违的热闹场景,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振奋人心。新课改展示的新课堂,在满怀热情的赞叹之余,再作一番冷思考,不免对语文教学的未来顿生一丝不安与忧虑,尽管知道这是改革必须忍受的阵痛,必须付出的代价。但笔者仍还是要斗胆泼一盆冷水,用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语文姓“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试就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行为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过度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

新课标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自主阅读即力求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调控学习过程、自主反馈学习结果,教师自然退位于次席,作为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创设适合于自主学习的情景。学生因学习方式由他主转变为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学生的思考欲、探究欲、话语欲被充分激活了,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气氛。

那么,就某一具体的文本,教师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往往在设问中讲究开放度或非指向性,力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好说话、有话说。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的提问确实让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很多同学也确实发挥了阅读的自主性,说出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课堂上是一片沸腾,好不热闹。可是,这时的老师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一一肯定,这也对那也不错,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似乎有了学生的“读”就够了,那么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呢?教师在阅读中如何作为呢?强调学生的自主决不是彻底的否定教师的作用。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不是评判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是阅读“对话”中的一极,更是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递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启发诱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奠定基础。如果为了学生的自主,漠视语文教学的规律,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过度强调阅读的多元性,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带有较为强烈的个性差异,其体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此,新课标强调指出,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是非善恶观,不同的人文积淀,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教学中,注意文本的多元性解读打破了“权威”、“定论”的桎梏,教师更是摆脱了“教参”的束缚,课堂上听到的不再是教师、教参的“一言”,听到了更多的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这是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但是,毋庸讳言,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这种特定的指向是这一文本独特价值的所在。笔者认为,阅读的多元,是沿着文本特定指向的多元,可以就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剖析来理解,或者说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对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基本“趋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思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展、一种深化,甚至可以是一种批判,一种否定。钱梦龙先生精辟地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正如在庐山看风景,无论怎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它都应是庐山的韵味,如果把它描述成黄山、泰山风情,那必然会贻笑大方。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是李尔王、奥赛罗。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语文课改的初衷。幼稚化的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不切实际的拔高、降低,无论怎样多元,都是对阅读文本、对作者生命活动的一种亵渎。

三、过度强调阅读的拓展性,淡化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的数量是提高阅读水平、阅读质量、语文素养的前提。在新课改的推行中,有效的纠正了忽视阅读量的做法,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课堂的阅读教学仍无可避免地采用单篇解读的方式。“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由“例子”向外延伸、拓展、迁移,为增加阅读量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没有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还只能是空中楼阁。阅读教学课堂“热闹”的背后潜藏的更大的危机是语言积累的荒疏和缺失。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拓展成为常用武器,常常出现围绕同一“课题”拓展开来的文本材料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在实际的解读中,往往演化成了比较阅读,比较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作者写作的不同目的,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等等不一而足,很多时候却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涵泳、体悟和赏析。

其实,语文教学本体就在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所谓“感受语言,触发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一语文教学的本体观,无一不是强调阅读教学关注语言的重要。否则便是本末倒置。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似乎对生字新词的关注也成为不合时宜的败笔,殊不知,忽视语言的解读,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的体悟都是无源之水。如果我们仅仅纠缠在堆砌的文本材料之中,只是围绕同一“话题”作拓展式阅读,可能学生所把握的还只能是一些无血无肉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了,又何来人文的浸染、素养的提高?回到以往的老路,岂不可惜!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建构新课堂,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新课改是一次探索性的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大胆的尝试,渴望成功,但同样允许失败。我们需要新理念,但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我们母语教学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民族化的经典,要在反思中调整,走出误区,寻求一条适合语文特点的新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琐思琐记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