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的困境与突破

01基层学校科研的困境

基础教育学校的课题研究,应该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切实推动教育质量有效性提升的真研究,是学校大多数教师的介入用以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但中小学校本科研难以突破的地方,首先在于外在的应试教育环境限制了学校科研的动力。当分数成为教师和学校努力的唯一方向的时候,科研成为“塑料花”,好看而不中用。

其次,教师理论素养也极大影响了学校科研的发展,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脑科学等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前沿研究成果,都与学校所强调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客观性”、“系统性”不同,理论研究所需话语系统远离一般教师的实践经验,而基于“工具性”的教研更多聚焦于技术性实践,因此,教师较难自我引领,将课堂的事实事件与理论内涵相联系,进行反思发展科研能力。导致一些学校的课题申报立项后,仅仅是极少数教师的个人研究,即使是学校推动“小课题”研究,在没有校外专家介入与指导的情况下,也是“萝卜炖萝卜”“白菜烩白菜”的浅层次工作经验总结。

其三,思维方式导致难以发现“真问题”,真正将“教育教学问题”与“研究任务”整合成为一体。受课堂传统文化的影响,基于教材的机械性记忆的教学行为,已经对普通教师带来深刻影响——无论是教师自身曾经作为学生的经历还是自己成为教师后的跟岗学习或者职后培训——根深蒂固地认为程序化教学即一般课堂的常态,知识的记忆以及解题技能的训练,是为课堂的主要内容。现实中,教师面对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多样性缺乏明智而审慎的分析与决断,缺乏发现“微小、具体、突出的”影响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的“真问题”的能力,也就造成了“向外归因”的普遍心态——孩子家庭教育有问题、学生学习基础太差、我们太忙没时间……

脱离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学校科研,一旦与学校改进实际需要、与教师和课堂日常教学矛盾无关,却又以高于一般学科水准要求教师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是教师不熟悉的问题,让教师开展相关行动研究委实不易,因为这需要教师花费相当时间去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无疑是增加了许多工作负担。

02科研对于学校及教师的意义

科研对于学校改进,是为了发现并解决学校发展中已经出现并可能出现的问题。

科研对于教师而言,是为了帮助教师“做中学”“做中思”中改变观念,调整行动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教师个体自觉、自发行动转变为集体行为和组织行为是学校科研的主要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完善了工作方法,促进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一致性,最终成就学生的最大发展。

03“微课题”依然是可行性较强的教师科研方向和内容

“微课题”是教师基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分类、归纳整理之后形成的“真问题”。微课题研究则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内在规律的发现与遵循的认知与反思、行动改进过程。

“微课题”有四大特征。

其一,是切入点小。即研究范围和研究问题的小。小,首先是指研究的内容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小问题(但有些问题需要厘清其“真”与“伪”)。与“中国STEM报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研究”等这类大研究不同的是,微课题之“小”的判断,是具体而明确,界限清晰。如“数学60分临界状态学生的学习提升研究”,就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界定,切入点比较恰当。其次是指研究团队的“小”。微课题可以是学校省级、市级立项课题下分解出来的小课题,也可以是因为自身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形成的小课题,因为研究兴趣或者研究的问题相似而形成“小”研究组,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持、合作分享的教师文化。

其二,是起点低。微课题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即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引导教师学会依托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干预、纠正教育行为,使教育实践遵循、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学习认知规律等,形成对教育教育一般规律的认知并上升到较高的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微课题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即一线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文献研究,查找并梳理总结相关的实践研究资料,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策略与方法,筛选并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与方法,是他们通过“做中学”与“做中思”来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的“真行动与真思考”。

其三,是效果实。一线教师的科研并不是为了创新、发展教育科学理论,而是通过一定的学习与行动切实改变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微课题的选择,首先要辨识,问题的预设是否科学,是否正确;其次,确立的问题是否是自己有能力加以解决。诸如“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与问题”“基于学习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重构“绝非一线教师能够解决的。第三,一线教师的问题选择,还是要基于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本校、本年级、本学科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且也要考虑到相关资料查找、专家介入、时间、经费、技术与人力等客观条件。

其四,是周期短。微课题中的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具体明确的问题、是教师有能力通过自身、团队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对学校改进、课堂教与学等的有效提升等目的,微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好限定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内。时间短,则会强调“做得好”并促成教师及时的记录、反思;时间短,可以因为总结展示,加以分享,引发更多行动者与思考者;时间短,可以继续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微课题研究,并不需要教师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更强调“改进”与“提高”中训练教师发现问题、改变思维方式、主动学习并灵活运用相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方法,让工作更真实有效,也因视角不同、视野更广而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有趣、丰富。

04专家介入,在哪些方面帮助基层学校突破

任何学校科研,无论是省部、市级立项课题,还是校本微课题,都可能遇到的困难之处,有四点。

其一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如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就“学力“、”学习品质“这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文献查阅,并进行了相关整理完成了综述后,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以期在行动研究之始更新教师观念,达到一定的理论学习要求。涉及到”学力“,通过相关概念内涵的解读,帮助教师理解,”学力“不单单指向提高学习成绩的能力,首先指向“学习内容”,其次指向“学习者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学生学习品质的内核,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品质改进的动态发展。与当下“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有何区别,有何关系,如何理解并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选择中,学校始终在校本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反复解读,帮助教师厘清概念,界定清楚边界,基于理论理解研究的方向与目标。

其二教师相关理论的修养。即便邀请了相关专家的介入指导,但学校行动研究的有效性,最终依托的是学校教师的理论修养自主提升,其中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脑科学、信息技术素养等是核心。

其三学校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关的顶层设计。如西安逸翠园学校,以”3+1“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学习品质,通过确立学生学习品质评价标准,如何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是创新点,也是难点之一。需要基于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构建有效的线上线下测评追踪平台,指向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共同“发现与指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性记录与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为目的的个性化大数据。

其四行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学校行动研究,比较难以把握的是,”做中学“与”做中思“的内容、方法、诊断与自我诊断、反馈,以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切实的改进意见。专家容易请但接地气的专家并不多。

专家介入,能够帮助学校科研改进之处有三。

其一,帮助学校科研团队,界定清楚相关概念;

其二,帮助学校教师科研团队,树立科研意识并学会相关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是一线教师的薄弱所在,因为缺乏资料的收集整理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很多教师提出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但是无法通过主动的资料查找,帮助自己厘清问题性质,形成最基本的研究框架,选择恰当的行动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线教师限于较少的研究训练,无法真正把握调查研究中问卷与访谈的设计。专家的介入,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最基本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即教师掌握行动研究所需要的“假设”与“验证”——确立问题,理顺其中的关系组或影响因素;确立自变量、因变量,形成实验对比组;排除其它影响并保持研究中一定的稳定性与封闭性。

其三,指导教师发展学术性思考的能力。教师需要对教育过程所出现的典型问题、现象、经验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提炼,寻找出具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用以预测、指导今后的工作改进。专家的介入,要帮助教师学会设计研究方案、学会“痕迹管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资料、学会归因分析并用较高学理性文字解释现实、事实、问题等,表达清楚“为什么”“是什么”“如何行动与改进”的完整过程等。

目之所及,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中聚焦课堂教学改进,对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做出了最真实的校本行动研究。首先,找到了恰当的组织形式,“3+1”学习共同体,是最小最基本的学习小组单位,也是可以灵活转换的学习单位;其次,研究目的非常明确,是立足学生个体,为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进行校本行动研究——在个体学生发展智识、技能之外,还要发展社会组织中必备的合作、协作、组织、领导、沟通等多种品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力;第三,家校共赢。西安逸翠园学校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的积极互动,拓宽”3+1“学习共同体的主体,通过组织1-2周的”3+1“形式的家长学习团队,在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改进家长教育理念,形成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教育合力;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创新,尝试以“学力”为内核,构建“3+1”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学习品质评价标准。这将是西安逸翠园学校在近3年的行动研究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的实践研究方向,也是因应当下新高考、新中考改革带来的挑战,深入研究如何构建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最后一点,则是通过专家介入和积极向同行展示促使学校教师不断研讨、反思从而持续改进研究策略与方法,所取得的实效,显然已经突破了“校本”研究的意义。

我们相信,学校科研如果能够基于真实情境选择研究问题,确立研究目标,界定相关概念,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逐步推动,学校上下在校本实践过程中,最终能够提高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也相应地通过”痕迹管理“记录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案例,提炼出教师教育教学"草根"智慧。


本文有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教育科研是对问题的原因和效果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开展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宏观问题的研究。学校教研,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特别是学科课程的教材和教法的微观问题的研究。“微课题”实际上可以说是教研,然后基于此引导更多教师有“科研”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科研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