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

打开电脑里的写作软件,时间停留在2016年10月9号。

那是我第一次开始写文章停更的日子,距今天将近十一个月。

在这十一个月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例如,我结婚了,马上迎接孩子的出生;姐姐结婚了,她的孩子已经出生了;婷姐结婚了,孩子也出生了;老丁结婚了;健哥去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了......

在这十一个月里,我曾有无数次的想要重新拾笔写作,但当放下之后,才知再次拿起是多么地艰难。

记得军哥今年年初时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挺怀念你写文章的那段日子的。

当时听到后,特别感动。

说实话,我也很怀念,怀念自己那种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状态,每次写文章时,我都会很享受那种感觉,会忽略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出去应酬客户时,哪怕喝的再多,回来依然是把日记写完,第二天早早的再起床发表;去新疆喀纳斯湖游玩时,玩的再累,晚上回到宾馆后也要连着手机流量热点把日记写完;陪湖南朋友开车回老家,一千多公里,利用夜间在服务区休息的空档,写完日记......

但当时的心思主要是在赚钱,在生意上,所以就暂时放弃了写作。

今年由于身份进行了转换,由单身变成已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所以看事情的角度也在变化,有了另外一层的思考。

在金钱方面,一定得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

虽说金钱是个好东西,但绝不能被金钱驾驭住。

在南京时,通过大舅,接触过几个算有点钱的朋友,好几千万的资产,具体是几,没有细问。但通过和他们包括和他们孩子的相处,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很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当然,不想成为他们,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好。

我只是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过去对金钱的执着追求,导致忽略了一些其他东西。

为什么我之前这么想要赚钱呢?

从小到大,我一直的目标就是成为个商人,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

还有就是现在的房贷压力,逼迫着自己想法设法的去赚钱。

去年的时候,强哥对我说,想让我写写关于我在南京买房后的一些感悟和启发。

要说感受,就是现在的我,能接受租房子住的观念了。

当你得到过某件东西之后,你就能接受失去它的事实了。

在丈母娘同意的情况下,租房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心态得摆好。

我每次和还没有买房的同学聊天时,我都会说,当你家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时,没必要买房,更没必要拼命要在大城市买房,找个愿意和你一起租房的人过日子也挺好,只要有积极的心态,过个十年八载的,你肯定可以买得上房子,所以,不能着急,不能乱了方寸。

在一个城市买过了房子,可能会使你的心定下来,因为对一个工作稳定,每月工资在还完房贷的情况下还能够生活的人来说,心是会定下来的,但对于一个收入不稳定的人或者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来说,买过房后,可能仅仅房贷这一项,就会压的你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当你面对一个更好的但存在一点风险的机会时,你都不敢去挑战它。

譬如我,不管我以后做什么工作,硬性条件就是月收入在一万以上,哪怕是去送外卖,所以会导致自己不敢放开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认真规划好自己以后的事业方向,想清楚自己以后的事业重心,不考虑前期收入,假如快要还不起房贷的时候,就把房子卖了,租房子住,就是可能经常搬家会麻烦些,但这不是什么要紧事,等自己真正有实力的时候再考虑买房。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14年在上海时,认识的一个老板,

据说,他就是在三十九岁的时候,把自己在上海的房子卖了,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创业,现在事业做的很好。

我相信他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绝不仅仅是金钱财富,更多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不能被房子,车子,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遮挡住自己以后十年,二十年的职业方向。

同样,在每天生活中,我们也不能被赚钱占据太多时间,不能被金钱蒙蔽双眼。

在浙江时,我见过很多从云贵川一带的人来那边打工,他们基本上是一年回老家一次,一次待几天,过完春节再出去,孩子丢在老家,每年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就那么几天,一年复一年。

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虽然他们也是迫于生存,迫于无奈。

我所期望的是,每天拿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参与他成长的每一个历程,带他认知世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带他认知世界的悲,欢,离,合。

当然,前提是,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他愿意说,我有耐心听。

毕竟,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童年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我希望,通过今后的写作能让我达到这样的两个目的,

一、督促自己每天进行学习,思考,总结;

二、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等他长大后,让他知道,这是他的父亲对他的爱。

在我今年第三遍读《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时,我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

你不以求职应聘为生,要学位意义不大,应该什么有用学什么,不影响创作,经营,学个十年八年的,就为有个学习环境。

这是书中丁元英给芮小丹的一条建议。

看完后,越想越经典,越嚼越有味。

由此回想到我们自己,自打从大学出来后,就很少能静下心来学习,甚至好多天都不会摸一下书边,更别谈什么学习环境。

长此以往,我们身上更多的将是市侩之气,而我们的孩子则正是一个所谓的“熊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