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

我在这并不想讨论996是否反人性或是否违法。我只想的和大家讨论一下996制度为何出现以及给我们可能带来的影响,抛砖引玉。


再次普及一下996的概念,已了解的童鞋请跳过。

996指公司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为早9点至晚9点,每周工作6天,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加班费。


一、层出不穷的996和铺天盖地的骂声

去年年底,某金融集团曝出集团大领导对下属银行类业务不满,要求员工加倍努力,甚至推行996制度来“提升效率“。立刻遭到银行圈子员工们的一致炮轰。再往前追溯,某数字logo的分类信息网站半公开化推行996制度,导致CEO的个人微博被谩骂淹没。

除了这些树大招风的大型机构,还有数不清的中小企业、创业公司在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行着996制度。但唯一不变的是,员工对996依旧几乎是清一色的讨伐之声,这点大家都可以从各类社群中窥探一二。


《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_第1张图片

二、996如此招骂,为何有些企业依然乐此不疲甚至引以为豪?

我在这里不会讨论制造型企业,例如前几年频繁有人跳楼的某OEM公司,这是由于他们的生产量直接与生产时间挂钩,996这种延长生产时间的方式确实能够直接提升效益。

其他企业(尤其互联网),我个人把原因分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来阐述。若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与补充。

在客观上,互联网寒冬来临是不争的事实,但人员供应仍在源源不断的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处于了典型的买方市场状态,而作为企业(资本家)的买方,终极追求乃是低成本高效益,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方有底气去挑选能符合自己这方面要求的员工,而数量众多的卖方中也大批量的存在着例如:房奴、孩奴、北漂、单身狗等可能符合要求的对象,一旦在此标准上的撮合交易增多,企也这方面的心理预期也就会随之提升。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面试的时候都会被问到:“接受(无偿)加班吗?”

而主观上,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各类KPI的压力,当这些KPI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的时候,就变成了每个人的“工作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以如此简单的算法可以看出,延长工作时间,是最简单、直接、又貌似最有效的“增加工作量”的方式——嗯,和制造业的思路一致。

可能有人会问:那怎么不提升工作效率非要延长时间呢?

我的看法是,大多数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很难以一个参数进行量化,这又是因为工作的质量难以量化,不管是文字工作者、插画师、程序猿、设计湿、产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职位,他们的产出是不能完全按照机器的产出来制定标准的。举例来说:机器不论是柴油供电还是天然气供电,甚至蹬自行车供电,只要供给到位产出就是固定的。但人不一样,一个插画师很可能因为早上吃的煎饼里边有些香菜就导致他这一天都没有灵感。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提升效率,培训、团建、甚至程序猿鼓励师都是提升效率的办法,但还是那个问题,谁也不知道到底提升了多少效率。

所以提升工作时间,就变成了很多企业增加工作量的万能良药。

可这良药,在我看来对企业却和鸦片差不多,而对员工又成了催命药。

《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_第2张图片

三、员工们作何反应?

我尽量考虑到了员工角度所有可能,但依然只想到了以下3种:

1.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说干多久就干多久绝不含糊。

2.接受延长工时,但主动或被动降低工作效率,从而维持自己正常的生物钟。

3.用脚投票,see you again。

第一种人我个人认为是较少数,毕竟大家是出来工作糊口的,不是玩儿命的,各种过劳死的新闻就是对这些人敲响的警钟。但对于持有大头股份的公司创始人等角色,这是你应该的,因为这整个公司都是你的。

(到这一定有人会说创业者心态,这个我会在最后说两句,因为单拿出来也能写很多东西)

第二种人要远多于第一种人,毕竟现实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房、车、上涨的物价等等,动不动辞职绝不是一个最优选择。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8小时工作制也不是美国人一拍脑门就制定的,超出正常的工作时间一定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只是有主动与被动,下降幅度大小的区别而已。

第三种人我不清楚有多少,但绝不罕见,有些人是真的厌恶996,有些人身体不允许,还有些人家庭不允许,当然也有人借机跳槽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但结果只是一个:这些人离职了。

对企业来说,

第一类人可能会短时间的提高工作量,但人非机器,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一定会出问题,不管是健康、心态还是工作质量。

第二类人则会造成整体工作量并没有变化甚至还降低了,公司为这些人还要付出额外的运营成本比如水电费、日常损耗等,甚至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风险。另外抱怨等负面情绪还会影响到处于加班环境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及家属,社会口碑等等,从而导致一些潜移默化的、难以量化的影响。

所以对于第二类人,我不认为这是一笔太划算的买卖

第三类人则直接导致企业人员结构变动,如果是关键人员还会导致产品断档、思路不统一、工作交接等较严重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成本进行人员补充,包括但不限于招聘、各类手续经办、新员工入职磨合等等。

大家都知道,人才是最重要的(怎么断句都对)。

综合以上三类人的结果,我的观点是,推行996对于企业来讲无异于饮鸩止渴,和靠吸毒来获取短暂兴奋并无二致,长期采用更是只会导致毒瘾缠身。

对员工来说,任劳任怨的工作必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又一定会对家庭等社交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而一个对自己健康和家庭都不重视的人,反过来又要求他们无比重视工作,这样的员工不是不是成了舍本逐末或自相矛盾吗?

离职的那些人所受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一个人长期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所以996这件事,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是员工的催命药。


《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_第3张图片

四、循环

也许有些人要问,有些公司一直推行996很长时间了(比如某个卖手机的粮食公司),也没见人家公司怎么样,轮得到你在这大放厥词吗?

我不是那家公司的人,不能对他们进行任何实质分析,以上我所说的都是我基于常识和人性的一些基本推理。

在这我只以我自己曾经极其短暂经历的一家公司作为样板来阐述我的观点“循环”

这是一家稍具规模并且有钱的创业公司,背景不错。待遇不错,方向不错,一切都很顺利。

唯一的问题是,在我入职当天下班时,发现没有人要下班的我才发现,这家公司实行长期的996,而人力部门的失误导致我并不知道此情况便办了入职。

顿时我明白了为何白天看大家干活都轻松惬意,玩游戏的玩游戏看美剧的看美剧,中午吃完饭还要溜达一大圈外加逛逛街。

这还不是因为每天应有的自己生活的时间被剥夺了吗?所以只好从上班时间找补回来。

而这家公司的CEO还会住在公司,来督促研发工作。

但我十分想求证,这工作时间是延长了,但工作量提升了吗?

相似的情况应该比比皆是。

想提升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量并未提升→想提升工作量

这就成了死循环


《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_第4张图片

五、打破循环

其实写到这里我原本的思路有了一点改变,这部分就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好了。

1.企业修炼内功:一是找到有效的,正确的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方法,而非一味的延长工作时间,免得得不偿失。二是如果标准工时下有些人工作总是低效(比如玩游戏看片),那么该清除清除,这是基本的底线。

2.员工端正心态:理论上,如果每个员工能都高效,尽责的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8小时是够用的,减少碎片信息对自己的干扰,提升专注度,那么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情况下,企业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强行996呢?

这个道理有点像“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随手乱扔东西,那么也就不需要乱扔东西罚款这种制度”,虽然理想化,但这应该是员工自身修养和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

3.这里有请长得好看的人来帮忙继续补充:



写在最后,关于创业者心态:作为一个员工和一个曾经的创业者,我完全理解提出这种心态的人。但一个公司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创始人,一条船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船长。

你不能要求一个螺丝钉只有螺母的待遇还得有发动机的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站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说了一大堆,有没有人觉得


《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996 – 企业的精神鸦片,员工的催命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