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晋中河东游之四—关帝庙与“精忠大义”

(续上《周末晋东游之三—鹳雀楼与千年传唱》

周末晋中河东游之四—关帝庙与“精忠大义”_第1张图片
网络游戏里的关公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精忠贯日  大义参天

从永济往东就是运城了,此去运城主要是奔着解州关帝庙。运城是关公故里,有着浓厚的关公崇拜文化和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解州在古代是一个县,地处从长安到太原的官道旁,当前是运城市盐湖区的一个镇。关公就出生在解州,并且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9岁。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他年轻时在这里为民除害,打死恶霸的故事。

关公崇拜起始较早,在其死后不久,民间就出现了供奉关公的现象,并且陆续从中国传入了周边地区和国家,据说世界上仍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保留着这一文化。当前,山西境内的关帝庙有三万余座,全国的关帝庙则多达三十多万座。时过境迁,1800多年过去了,但在当地关公仍被亲切的称为“关老爷”,可见这种文化影响之深远。

关帝庙景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是结义园,中间是关帝庙,后面是御花园。结义园和关帝庙分处原官道南北两侧,御花园在关帝庙后面。当前为了旅游参观方便,是从结义园后面新建的关帝庙大门进入景区,倒着参观完结义园,再越过官道,进入关帝庙古建群以及后修的御花园。

结义园主要是为了纪念桃园三结义而修,除了少数碑文外多为后建。越过官道,正面是一块明代遗存的大照壁,虽采取了简易的保护措施,但仍有倒塌的危险。照壁上的琉璃四龙壁涵盖天地海三界,庄严古朴,实为珍品。后面就是关帝庙的正门即端门,红墙绿瓦,蔚为壮观。中间门额上题有“关帝庙”三字,左侧为“精忠贯日”、右侧为“大义参天”。门口还有雍正皇帝亲赐的三根铁桩,提示朝拜之人进入圣地,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后面依次是稚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

周末晋中河东游之四—关帝庙与“精忠大义”_第2张图片
关帝庙端门的题词和铁桩

古建筑主要由原木和石料组成,古朴庄重,肃穆威严。置身其间,会发现各种御赐匾额层层叠叠,几乎挂满了凡是能挂的各个牌坊、殿门。行走其间,会被古人高超的建筑技术、优雅的美学设计所震撼,也为这高规格的建筑蕴含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撼,以至于时刻都有一种下跪的冲动。

周末晋中河东游之四—关帝庙与“精忠大义”_第3张图片
挂的满满当当的牌匾(部分)

千百年来,世人不遗余力的把能想到的各种赞美之词、各种精巧设计、各种殿堂阁楼,以及代表不朽的各种石柱、石碑汇聚于此,能不令人震撼吗?这种种背后,其实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对于关公的故事,即使10岁的孩子都能说出一两件来,但归结起来,就是端门两边的题词,“精忠贯日,大义参天”。世人敬仰和信奉的,其实是关老爷身上的“忠”和“义”。我想,这也就是在百姓虔诚信仰的同时,为什么有那么多皇帝对关公一再加封,生前为候,死后为王,逐渐加封为帝,进而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时期与文圣人孔子齐名的武圣人。那忠、义究竟是什么呢?

忠是对国(当然在古代更确切的说是对君)的担当,义是对兄弟、对朋友、对百姓的担当,忠义就是中国人对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英雄人物的心理期盼。关公匡扶汉室,结义桃园,爱念百姓,英勇神武,这些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思念和崇拜他的原因。特别是不受曹操挽留,封金、挂印、退婢,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护嫂,追随刘备,这是忠;赤壁之战华容道里,不顾个人生死,念及旧情,留给兵败逃奔的曹操一条活路,这是义。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忠心不二之人,既符合封建帝王对臣子“忠”的精神要求,又符合普通百姓对英雄“义”的道德希望。于是关公崇拜千年以来从未中断。

岁月流失,黄河滔滔。或许很多人会说,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是历史传说而已,和《三国志》的史实相差甚远。其实,这已经不重要,普通人无法一一去考证也没有必要去考证了。我们崇拜关公,是要为自己树一面道德的镜子,将这种“忠”、“义”的道德内涵丰富、传承,并与时俱进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假使人人都爱国奉献、人人都热心助人、人人都敢于担当,这何尝不是“忠”与“义”新的诠释呢?

老百姓的选择,有时候说不出原因,但很朴素。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距今1500年了,损毁重建多少次,依然在那里。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大浩劫中,也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神奇的保留住了。它穿越岁月,岿然不动,好像在向世人默默昭示着什么。

周末晋中河东游之四—关帝庙与“精忠大义”_第4张图片
无论新潮的网络还是古典的戏曲都有关老爷的"戏“

凡是经得起岁月冲刷还依然鲜活的,我想,应该是不朽的。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晋中河东游之四—关帝庙与“精忠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