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迷失――浅析《沧浪之水》

清醒的迷失――浅析《沧浪之水》_第1张图片

    《沧浪之水》是一部令人心灵震颤的作品,作者将笔触伸到人物的内心深处,非常真实生动地写出了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以及在突围过程中逐渐放弃操守、放弃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路历程,体现了知识分子心灵的裂变,充满了悲剧色彩。

一、围困――精神守望者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展现了池大为在官场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他精神的蜕变。由一个清高孤傲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处事圆滑的官员形象。小说不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引人入胜,而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见长。作者采用犀利的笔法把知识分子心灵的变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后,进了省卫生厅,刚迈进官场的他还保持着天真的本性。代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父亲的影响和父亲遗留给他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构成了他的精神价值体系。孔子的“舍生取义,信善性善”,嵇康的“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的“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的“笑傲王侯,空怀壮气”,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等这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价值观,深深地渗入到了他的心灵深处。但是现实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在卫生厅里,他对向领导谄媚拍马的行为不屑一顾,心里充满鄙视。但是他的清高孤傲和坚守使他的仕途充满坎坷。最直接的困境是经济拮据,住房拥挤,妻子调动无门,儿子出生时没押金,之后进幼儿园费尽周折、儿子被烫伤后生命遭到威胁医生却无动于衷,自己被贬到中医学会,由物质生活产生的压力加剧了精神的痛苦,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坚守是否正确。

       池大为的所有的困境在于他不被他所处的圈子所认可。不被认可的原因又在于他所坚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和他所处的官场运行的潜规则发生可冲突,两者是相背道而驰的。官场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有两套运行机制。表层的各种规则是人人都看的见的条文,它所体现出的是官场的威严,所有置身其中的人口头上都强调这种表面的权威。但具体的操作中实施的却是另一层机制,即潜规则,正如吴思所认为的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定,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社会的运行。”官场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潜规则这只无形的手。这种潜在的规则具有巨大的力量,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跟他相抗衡的。池大为身上具有的浓厚的文人气质和父亲的人格道德对他的影响,这使他对官场特有的规则不屑一顾,他在精神上始终觉得自己具有优越感。他的知识分子的清高使他不愿和官场同流合污,所以他才会处处碰壁,自己撞的遍体鳞伤。物质生活的窘迫,妻子的抱怨,仕途的坎坷,自己的不被重视都使他产生了极度的苦闷、压抑和彷徨。残酷的现实和他的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他对自己的坚守产生质疑,内心充满了挣扎和斗争。这时的他仍然是坚守自我的价值观,尽管各方面不如意,但还是一个精神的守望者,守望着他的道德理想。

二、突围――失败的成功者

       池大为的坚守使他被排除在了权力的核心之外。人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物质的压力,精神上的痛苦使池大为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要改变糟糕的处境,从这种困境中突围出去就必须认同官场的潜规则。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所坚守的价值观来获得的官场的认同。福克玛与蚁布思指出“一个人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社会群体或者一个人归属或者希望归属的那个群体的成规所构成。”“在不同的环境下必须要激活不同群体的成规那么当一个人由追随一个群体而转向另一个时,他的身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池大为由学生身份进入卫生厅,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学校有学校的成规,而官场有官场的成规,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以在学校形成的思维用于官场显然是行不通的。想要得到官场的认同就必须激活官场的成规。所以当他放下自尊时意味着他向世俗妥协了。

      池大为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池大为的变化体现了官场对置身在其中的人巨大的异化作用。池大为异化的过程中,几股力量参与了对他的塑造。他的角色的转变是几股力量合力的结果。在他对困境的突围过程,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极大,他即是晏之鹤,作者虽然对他着墨不多,但他却是池大为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池大为精神上的导师,此时的他更像一个谋士,他也层混迹官场,由于机遇问题,他并不曾飞黄腾达,但他在池大为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几乎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官场细致入微的洞察为池大为指点迷津,对池大为的彻底退化起了催化的作用。没有他背后的指点和教导,池大为也许不会堕落的那么彻底。经过告密、背叛等一系列的“努力”,他当上了厅长,成为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最后当他在父亲坟前焚烧了父亲遗留给他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及其自画像时,池大为终于完成了与传统道德的彻底决裂和自身人格的彻底嬗变,放弃了人格坚守,此时他的心灵也实现了完全的蜕变。

       当上厅长后,当退休办的小蔡来向他打“小报告”时,他对小蔡的态度与当初马厅长对待下属居高临下的气派如出一辙。完全是马厅长第二。小蔡试探着转述了龚正开在会上说的一些牢骚话,他听了心中很窝火,根据小蔡的汇报,他一方面认为小龚“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人,不傻。倒退十年我倒愿意跟他交个朋友。”另一方面从他自身所处的地位考虑,又认为“有想法可不是什么好事。有想法也得给我把嘴闭上,装个哑吧。还在会上说,那还了得”。凭小蔡的这个“小报告”,池大为对戳穿自己“清官意识”的假面具极为恼火,将龚正开发配到自己曾在那里屈辱地呆了四五年的中医学会。而对打“小报告”的小蔡却加以重用。现在的龚正开其实就是十年前初入官场池大为,他们身上具有相似的气质。只是经过官场的摔打和磨砺,池大为已经完全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他的整人手段和用人思想,也与马厅长完全一样。鲁迅在批判国民性时曾说,中国的媳妇们在做媳妇的时候受尽婆婆欺凌,及至自已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全然忘记了做媳妇时的痛苦,尽情地欺凌起媳妇来了。池大为在对待小龚的做法上和鲁迅对婆媳关系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池大为经过多年的努力,苦熬成了厅长后,不仅不清除这种弊端,反过来却采用相同的做法来对待小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悲哀。

       一切都拥有了,池大为算是成功的突围了,但这似乎只是表面的风光,从深层的精神层次来看他是失败了,他以精神的失落为代价实现了自己在现实的左右逢源,也获得了巨大物质利益。他虽然成功了,但只能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剧。

三、悲剧――清醒的迷失

      《沧浪之水》中的许多的人物都充满了悲剧性。前任施厅长卸任后的生活充满了凄凉和无奈,他经常站在大门口想等人说话,好不容易捉住一个就讲上半天,下次别人都绕开走,装作没看见。晏之鹤一生不得志得苦闷,董柳由纯朴向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世俗的转变。丁小槐费尽心机的谋算终输给池大为的无奈,龚正开讲真话糟贬的不公······无一不充满了悲剧性。所有的人都陷在权力的泥淖中,在其中挣扎、摸爬滚打。

        上述人物的悲剧,主要是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压力。池大为也面临外的环境的压力,但他还需要面对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池大为虽然是一个成功者,但相较其他人而言,他却是悲剧性最浓厚的一个人。他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知识分子,经常的自我反省,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每一步都是为形势所迫,可又只能随波逐流,在宦海里浮沉。池大为对自己在官场的变化始终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每一次变化在内心都充满了挣扎,伴随着自我的拷问,每次行为有悖于良心时内心都充满了痛苦。无所觉察的迷失可能让人活的无所牵挂,生活中就少了些羁绊。但池大为对自己的迷失具有清醒的认识和体验,这就是他身上的悲剧更浓厚的原因。清醒的迷失就更衬出了人物心灵裂变的决绝和对这种发展趋势的无奈,从而更增添了人物的悲剧感。

       阎真说,“歌颂和批判都不是我要表达的东西,我要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作品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对知识分子心理传神的刻画却更加震撼人心,从池大为心灵的裂变中我们可以窥见权力巨大的腐蚀力量。也表达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置身于其中的人面对权力异化的无奈和无力感,精神家园的衰落与坍塌在所难免。池大为回乡祭祖时,父亲坟前伴随着《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的化为灰烬,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厦也轰然倒塌,从而更传达出一种彻骨的悲凉。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醒的迷失――浅析《沧浪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