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是《天使与魔鬼》影评的影评

学校附近有一个很小的基督教礼拜堂,星期天里面会传来隐隐约约的唱诗班的声音,那白色墙体后面隐藏了一个世俗不能理解的世界。《达芬奇密码》是最早接触的有关宗教类的书籍,丹布朗的小说在推进故事情节的同时,很巧妙的普及了相关宗教知识,读起来懵懂却又兴奋。最直接的感受是中学音乐鉴赏课上的《马太受难曲》,虽然只是一小段,闭上眼沉下心,脑后方产生强烈的共鸣,回荡在耳畔。后来又买来《圣经的故事》,好多人名记也记不住,只能翻看里面的插图,求得一些参与感了。过了很久在课业看到的相关书籍也仅是匆匆一瞥,它仅仅是知识体系中的一章节。接触到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是后话了,印象最深的就只剩梵蒂冈的穹顶。

后来是机缘巧合来到了意大利。上千年宗教世俗化,在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天主教国家中,也没有什么宗教的气氛了。时光的剥离之下能留给世人的,仅剩下广场上略显斑驳的雕塑和美术馆里陈列的精美壁画了。上闪米特语言学老师的课,她的主修虽是中东文明,但谈论起圣经和宗教也是滔滔不绝,年近50按理说也应该算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了吧。可是她摇摇头说道,其实现在也很少有意大利人是比较虔诚的教徒,特别是年轻人,大家只是心里有,但不像前人一样的信奉了。毕竟信仰始终是一种纯粹的东西,即使它世俗化,也还与现实社会隔绝了一层纱。

历史悠久的国家都会暴露出一种文化上的疲软,仿佛整个意大利需要再来一次文艺复兴。中国人讲究修行去深山古刹,因为只有那里才能使人退却凡尘俗世。所以教堂也采用了这一手法,无论是哥特式还是罗马式,它建的高高大大,站在下面有一种深深的敬仰感;进入其中,凭借玻璃摄入的光源合着教堂高耸的穹顶,坐在教堂内部很容易撇去浮躁沉浸下来,如果再增添管风琴和唱诗班,效果更加。然而出了教堂的大门,宗教气氛荡然无存。

即使是这样,梵蒂冈还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天罗马整个阴云密布下着小雨,又是冬季街头萧萧瑟瑟的,穿行过圣天使堡朝向那白色的穹顶时,一步一重天的感觉越来越强。真正的站在广场上,整个梵蒂冈上空竟然是晴天,也可能是巧合。进入圣彼得教堂看完圣殇,圣彼得之墓以及大大小小的雕塑之后,顺着台阶走到了梵蒂冈卫队关卡,抬头向里望去,下午的太阳从偏西方的角度照进来,映衬着梵蒂冈内城一片金光。还是巧合?

总之第二回去看博物馆的时候什么巧合也没有了,盛夏的罗马游人如织,跟着人群走到藏有创世纪穹顶壁画的房间,还是很震撼,里面站满了人,都在抬头向上望,小声的讨论。无奈人实在是太多,到了周围的警卫已经管不了拍照的行为,只求别有人往墙上泼墨的级别。果真,氛围很重要,人声鼎沸,上帝都要去避一避了。

所以,有形世界,信者少不信者多真是情有可原的。

再翻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这种感觉更甚之。这位作家很聪明,他了解世人对于宗教是持有怀疑,于是就嫁接宗教秘闻与阴谋,给了读者一份窥探之心,顺便普及了一下宗教知识。《天使与魔鬼》的电影拍的其实不错,虽然大多是原著党嗤之以鼻。将一部书浓缩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不容易的,要考虑到商业性和可传播的能力,讲了刺激的阴谋故事又介绍了罗马的景点,一举两得。想深入了解,就继续翻看书籍,不想研究,也窥见了那片神奇的宗教土壤。同样,出了电影院的门还是各走各的道。

晦涩的东西果真掺杂了神秘才更吸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算是《天使与魔鬼》影评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