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由物及人的思考

我是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且做了十几年的结构设计,职业技术上只算得是马马虎虎,不过通过这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工程经验感知等还是让自己有着一些由物及人的思考。

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层面我都认知到一个建筑物要构建并维持存在则必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刚度,否则在外部荷载(作用)下难以保持固有的空间(平面)形状或者满足使用的变形要求。而建筑物构件又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否则这些构件很容易在较小的使用荷载下因自身强度不足而开裂破坏。

一、力学上的“刚”与“强”

刚度和强度是力学上的专有名词,其具体定义如下:

刚度是指材料或结构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古人曾说:刚则易折。这里其实是在强调结构刚度强度的配置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知道建筑物具备一定的刚度和强度是其存在的基础,使之具形从而形成被需要的功能服务于民众。

但这种刚度和强度存在的量却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建筑物的形成是由众多构件构成的,整体刚度过大,那么在地震等作用下结构反而容易吸纳更大的能量,如果此时结构刚度又分布不均匀,那么很容易导致结构变形较大或者局部构件过早的因承受过大的效应而遭到破坏。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应该使建筑物具有适当的刚度,使其能抵抗住外界荷载和作用从而维持建筑物正常的空间和使用功能即可。

所以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使之能“扛”,但这种扛是实用性的,规律性的,有目的性的,绝不是盲目无度的。

那么对于刚度和强度的设置我们还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除了要使结构刚度均匀布置外还应通过刚度的布置合理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允许其在许可的范围内变形并使这种变形保持弹性。

延性是指材料的结构、构件或构件的某个截面从屈服开始到达最大承载能力或到达以后而承载能力还没有明显下降期间的变形能力。

故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筑物整体和构件并不需要其在外部作用下金刚不坏,而是允许其有适度的变形,只要这种变形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不影响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即可。这种许可变形的性能就是前文提到的延性,是结构在外部作用下保持自身性能“导、引、放”策略的体现。只有这样的结构才不会造成无谓的浪费,也不会因为富裕的刚度强度吸引或分配过多的作用效应致使结构或构件过载破坏。

二、物有延性人需韧性

人生的建设也如这建筑物的构建一样,既需要我们首先做到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我们具备吃苦耐劳的脾性,还需要我们具备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能力。但只有认知和承受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的残酷往往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如果我们不懂得学习和变通,那么我们必然被现实所压垮,也就无从说道那些梦想的未来。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性格或者品格中只有坚强、刚强这些因子是无法做到无往而不胜的。生活的事实告诉我们,具备这些只能是让我们不被生活的困难所吓到打倒,真正能让我们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内因只是我们对于人生和事业的坚持和方法、专业和专注,需要我们具备百折不挠的韧性。

那么我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表现才能称之为韧性呢?当我们对人生对生活有所期待时,当我们在拼命追逐时,当事物的发展并不简单的因为我们的努力而预期发展时,我们因此而失望、落寞。但这些负能量并不能占据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内心强大,我们的内心具备因环境变化而扩容增量的能力,具备自我化解自我强化的能力。我们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只是死扛,而懂得通过学习而变通的去解决。这样我们才能高效的建设好自己的人生并不至于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把自己打倒。

生命的崩解往往始于内心的悲观和放弃,所以具备人之韧性是我们的祖先能够披荆斩棘跨历万古将种族传承下来的必备条件。

三、生命的韧性让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生命的韧性不在于生命体本身的承受能力而在于人精神层面的容量和自我更新强化能力,这才是人本质的韧性存在。

因此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让自己的身体具备承受生理上的劳累能力外更应学会释放,懂得取舍,敢于放弃而平衡,松弛有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我们才能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有继续奋斗的理由和源动力。

十年设计,我见证万千楼房立起,因其具有的刚度和强度耸立人间,经历风吹雨打无声的服务万众。

十年设计,我因专业而专注,因建筑而人生,“刚”与“强”的存在和适度让我明白人生的建设需要无敌的意志、不屈的坚持、无畏的拼搏和韧性的内在串联。

我相信生命因韧性而存续,人生因韧性而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韧性——由物及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