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

穷,是这世界上最冰冷的词语,它甚至不含任何意义,穷,是原罪。

此篇文章并不是写万斯《乡下人的悲歌》的读后感,仅借用这个名字,谈谈中国底层教育。但此书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全世界的绝望与焦虑”。

中国通往上层的晋升通道正在关闭,这是非制度因素的,较普遍的,每个人都有所体会的一件事。日本、欧洲、美国都是如此。中东、非洲、南美的国家尤甚。中国人习惯于批评教育体制,问题的根本或许并不是如此。全世界的发达经济体都是精英教育体制。美国日本韩国都是,英国从骨子里就是。中国的教育也在滑向精英教育体制,不可避免。

中国政府寄希望于户籍制,希望给予公平,却恰恰创造了最大的不公,带来的只有被推高的房价。其实,我们很难去定义公平,有些人大胆的提出降低农村贫困地区的入学门槛,于是新疆西藏地区的学生可以降分录取,可以56个民族55个加分,可是这对山东湖南江苏河北等地几十万的考生就公平么?甚至许多有钱人将子女安排在沿海发达地区读书然后回去参加高考。有人又说要开放教育资源,各个大学不断扩招,确实上大学的机会增加了,可是大学的地方保护却是改不了的,每个大学都会照顾本地的生源,在本地人看来合情合理。还有人提议将优秀教师资源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于是每个城里的老师都要去农村支教一段时间,相当于知青下乡,结果却差强人意,城里的老师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农村根本不适用,很多人支教也仅仅为了镀金,更好的晋升,政府的补贴往往成为村镇干部与学校领导敛财的工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国农村教育忽略的恰恰是德治。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几次的民工潮,造就了很多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观念低,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素质较低,很多陋习仍在农村沿袭。农村人有很多传统美德,但也继承了最多严重偏离如今社会道德观念的东西,如男女平等,欺软怕硬。虽然不是大多数,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虽然城市也存在这种现象,但素质教育终归是有一定效果的。无意引战,我自己也是半个农村人,至少,我爷爷奶奶至今仍在农村。农村教育缺失的是对孩子素质品德的教育,农村学校老师匮乏,根本无法顾及。在城里,这部分教育在入学前就已经开始。而父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

这个社会本来就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只能尽力去做相对的公平。我们都知道《进化论》的物竞天择,人类社会的淘汰机制也是一种选择。有人觉得不一定通过教育这一种途径去获得晋升机会。但在和平年代,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上层的工作机会已经让教育成为基础门槛。对于那些幻想通过创业成功或者中大奖的人,可能生错了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敢于打拼做生意的基本上都能挣到钱,成功几率比较高,还属于卖方市场。现在已经过了靠胆识与资源优势就能获得成功的年代了。虽然目前我国蓝领及农民工的劳动薪酬水平上升较快,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部分单一重复性工作将逐渐被取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蓝领仍然是社会的底层民众。中国屡见报端的蓝领工资超过白领,也仅仅是白领初级阶段,工作三年内的薪资水平。在白领工作五年后,薪资报酬将迅速拉开。

那么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改变现状么?我觉得如果有一些不错的方法,政府必然也能想到,非要说什么方法的话,还是落实到执行力上。国家有很多很好的政策但是知道的寥寥无几。往往错过了才知晓。其实在教育上将城市与农村分开对待,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国家要做的,与其费力改变孩子的命运,不如多花点力气改变农村孩子父母的观念。如今农村公立学校基本上不花钱,农村家庭子女因计划生育等措施,如今基本上一个家庭一两个小孩,经济上没什么负担。但是很多农村家庭孩子的父母却基本上都只有小学初中的学历,没有教育观念和方法,很多孩子到初中高中成绩会迅速下降,这也可以解释出,为什么农村地区失学年龄大多在初中高中。

在接触到的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优秀大学生,他们感悟最多的就是父母的教育以及理想,当然还有求学途中遇到的良师。父母给予的是学习的动力,出人头地的愿景。很多农村孩子很刻苦,多半家庭条件也不好,没什么学习方法,平时心理压力也大,只能加倍努力去学习,这样的孩子很难有很大的作为,主要短板在交际上,视野不够,目标不会太大,但是多半会在将来改变自身的境遇,成为一个“城里人”,如果能遇到伯乐,可能会有不错发展。理想可能听起来宽泛,但是未来能走到什么地步,往往取决于自己幼年的视野,这个恰恰是农村孩子最缺乏的,他们很多人长那么大甚至没离开过当地的县城。现在可能这种情况少了,但是即使见过外面的繁华的不真切的世界也觉得太遥远。这个父母是没法解决的,要靠书本,只有书籍能解决,书籍能告诉他上层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成为上层人。培养孩子读书,并确立目标才是重中之重。这是老师与父母的责任。有一个良师,往往能点醒孩子心中的梦,把误入歧途的学生拉回来。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艰巨最荣耀的职责。

也许有人觉得,单纯以社会阶级来判断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是不恰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是很好的,很多人追求的可能就是一个安逸的生活。我不太清楚这样的人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但是古今中外,我很少听闻有一个真正底层的人们会说出这样的愿景。底层生活是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前两到三个阶段,还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这样的人生是没办法像寓言故事里那个渔夫那样躺在沙滩边晒着太阳钓鱼的。钓鱼与采菊,与你是闲情逸致,与他们是人命关天。

讲了那么多都是强调的外因。最后还是说一下自身应该如何面对。《周易》里那句话虽然不恰当,并不是原意,但是我们顺着字面的意思曲解一下也颇为合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下人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