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森林│过期的文艺

 

重庆森林│过期的文艺_第1张图片
小小花花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 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人是会变的,今天他喜欢凤梨,明天他可以喜欢别的。"

      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样看王家卫的电影已经看的审美疲劳了。看《重庆森林》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看得云里雾里,看惯了在平稳的轨道上运行的摄影机拍出来的画面,习惯了imax和3D大荧屏,喝惯了牛奶就不喜欢米糊,吃惯了牛排也就不喜欢廉价的鸡排。

      拍《重庆森林》的时候,制片方催得紧,王家卫晚上构思剧本白天就拍戏,一个月时间不到就拍完了。想想这跟他花了十年拍的《一代宗师》,差距真的很大。

      那时候,王家卫选择去香港最乱的重庆大厦里拍戏。电影里摇曳昏乱的镜头背后,摄影师被香港的城市警察追着跑,边跑边拍,因此不免一顿毒打,还连累一起拍戏的林青霞,王家卫自己也是头上腿上都被人打伤。

      那个时候的观众们还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画面都是摇摇晃晃,像是导演故意而为一样,甚至大家还以此当作一种迷离绚丽的镜头感,是导演渲染的水墨般的气氛。

      “我们第一次进去,那个保安拿棍子就打杜可风,杜可风扛着机器就一路挡一路拍,到后来就变成我们跟保安对打。”(王家卫)

      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影是开拍前就有海选有新闻,杀青时就已经雇人写稿,电影上映时会举办首映仪式,演员还会到全国各地给影片宣传。

      而上个世纪的导演们拍电影有的为了情怀,有的为了生计,有的拿不到投资只好借贷,有的跟欠债一样天天被人催。

      那个时候不光有王家卫还有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杨德昌,有拍出了《红高粱》的张艺谋,有拍了《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光是九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就能叫出十多个。

      可惜到了二零几几年,陈凯歌拍的是备受诟病的《无极》,张艺谋拍出四不像的《长城》,杨德昌也与世长辞。可能人越老越糊涂,王家卫裹夹大半个娱乐圈的人一起来捧一部《摆渡人》,他们的黄金时代大概已经过去。

      而我们现在看的是要买上一桶香甜浓郁的爆米花的动作片和剧情片,昨天看《金刚:骷髅岛》看到前幕金刚大猩猩出场的时候以为会出现点不同以往的情节,结果后面却来一场人兽大战的动作戏,顿时觉得兴致就被荧幕上乱哄哄一团糟的战火搅没了。

      看到里面我很佩服的美国黑人军官在困境里理智全无,只留下一滩莽撞的热血誓死要跟金刚决战,心里就冒火,“啥都不懂,非得一股脑往上冲,不是傻逼还能是啥”。

      我是观众,从上帝视角审视观赏这个电影的观众,主角配角做什么,我们都能马上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因为我们知道全局掌控全局。

      生化危机里怎么都不会死的爱丽丝,主角光环在哪都能发挥化死为生的巨大作用。

      我们现在不需要一眼就能望穿结局的故事了,也看腻了吵吵闹闹不知所云的喜剧,观众长大了,也回头试图追回点什么。

      于是,我还回头看《重庆森林》,看王家卫,看跟重庆一点干系都没有的电影。却完全找不到提起兴趣的动力,是我真的看惯了快餐式的作品还是我看不懂王家卫的文艺。

      电影开头迷雾一样的镜头对准重庆大厦昏暗的角落,背景音乐奇怪得根本不像浪漫的爱情片,更像悬疑迭起的惊悚片。旁白响起,今天是多少年多少日,说不久失恋金城武就要爱上戴上墨镜的林青霞,不久失恋的金城武吃掉一箱代表旧爱的凤梨罐头,忘掉过去,遇见林青霞,喜欢上刚见面的女人,老练的青霞当然知道对面男孩的心思,“今天喜欢我,明天你又会喜欢另一个人。”潜台词就是,老娘见过的男人多得是,你看,上一秒甜言蜜语的前男友,下一秒就置我于死地,我不会喜欢你,我要去找旧爱报仇了。

      第二个故事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快进直接把电影定了结局。

      九十年代的香港,还未正式回归大陆,九十年代的大陆电影都是什么?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红高粱》,是部队大院里《阳光灿烂的日子》。大家看农民,看农民美丽的妻子,或是看高院里的孩子,看爸妈苍老的过去。与众不同的小资情调和陌生的香港调动了大陆人的味蕾。

      我猜测,喜欢这部电影的人,第一因为它刻画出的与众不同的城市生活,城市繁花似锦,莺歌夜舞的生活节奏,就好比人们怀恋的夜上海,向往的曼哈顿。

      第二,恋爱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环境里自由恋爱触动着接受传统中式教育和婚姻观念的青年人的心,王家卫的电影里没有门当户对,没有媒妁之言,有的是靓女跟靓仔的罗曼蒂克史。

      第三,孤独感。金城武失恋后想找女孩子治疗情伤,打了四通电话,不是对方忘了他,就是人家已经结婚生子。到最后,英朗的金城武都没找到一个人作伴。每个人物出场都是孤单一人。到最后,金城武生日那天也仅仅得到一个萍水相逢之人的祝福。城市光鲜的背后是巨大的落差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电影折射的东西。

      而现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他说的故事和情感遍地都是。模仿抄袭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看了太多王家卫浇灌出来的作品。

      我们不稀罕了,也不稀罕《摆渡人》式空洞的抒情和毫无章法的叙事,我们稀罕从导演高超精妙的技巧里寻找答案,从曲折的情节里寻觅未知,我们需要整部影片的豪迈胸襟而不是局限于市井小巷里,我们亟需一个突破孤独迷惘的方法而不是整天看主角孤芳自赏。

      《重庆森林》的文艺,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过了期,不新鲜了。沉浸在过期的文艺里面不是文艺复兴,只是一股跟时代背道而驰的逆流。

      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也会过期,电影也一样。反映某时某刻某群人的电影,若刻画的人物太小众,太拘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便会寻找更新鲜更刺激的东西,更广阔的东西。

      不过期的电影是因为它表现出的思想更深邃更有力,所以能生生不息。

      但是过期并不代表无用,过期的牛奶也可以美容,过期的饮用水也能浇花。过期的重庆森林也能引起部分观众对过去的了解和观摩,以及情感的共鸣。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庆森林│过期的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