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背后究竟谁才是幕后推手?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先定一个可以达到的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他一个亿。”此第一境界也。

“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是创办了阿里巴巴。”此第二境界也。

“很惭愧,我就做了一点微笑的工作,谢谢大家。“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非大家而不能道也。

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背后究竟谁才是幕后推手?_第1张图片

谁帮王健林挣了一个亿?

金融段“潜伏者”。

那谁是这金融段“潜伏者”呢?

看透世界商业本质的人。

谁才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商业本质的人?

资源配置者。

谁才是资源配置者?

投行思维者。

政治家没钱,但可以利用权利,整合国家甚至全球的资源;资本家缺乏资源,却可以利用手中的的资本,撬动资源,金权天下;企业家没有资金,但可以借助融资或支配他人的资源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讲,是否拥有投行思维,决定了你能够支配多少资源,取得多大成就,拥有多大能量。

投行思维&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这个词汇高频次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同时,“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主导人们生活的遥控器。与前期的平台竞争截然不同的是,企业之间开始比拼规模和开放度,比拼业务层面,比拼企业生态系统,比拼物种的丰富度和依赖度,比拼用户体验,比拼资源配置的能力。

归根结底,企业在逐渐脱离传统的运营模式,开始不断尝试和创新,而这一切,都要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去设计和操作,似乎仅仅用“互联网+”思维难以更全面、更立体、更高层面地掌握其内在本质。

那么,何为投行思维?

投行思维是一种多维度的商业智慧,其本质是基于对商业资本核心属性的极致洞察,将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及使用权、抵押权、租赁权、分红权等其他全部衍生的可支配的权益,进行深度的价值发现,挖掘其中被忽视或低估的价值洼地,并通过使用金融手段将资产的各种权益进行契约映射,使其转化为可高度流动性的形态,以快速进行合约式及份额式的虚拟化交易,表现为卓越的商业模式重构与内部外部资源重组的支配能力,并最终实现资产的高效增值与所有者权益的极度最大化。

说的直白些,投行思维就是通过对商业活动核心的本质洞察,在行业和产业链中,将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重新配置,使所有的交易环节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参与商业活动链条上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最大化。

投行思维的核心应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把企业当产品来做。

第二, 企业总资产回报率最大。

第三, 货币使用效益最大化。

投行思维,一个让人觉得遥不可及、高大上的名词,然而,现实中我们无时不刻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分配着我们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收益。如果我们远离投行思维,就意味着我们放弃竞争,就意味着我们远离这个世界仅剩的资源,意味着我们被这个商业世界逐渐边缘化……

通常,具备投行思维的人,往往可以将各种宏观资源引向最有配置效率的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拥有投行思维的人也通常是常人眼中的“精明者”,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是,合理运用资源,以四两拨千斤之力,使商业活动各环节获得最大效益。投行思维打破企业思维界限,让企业家以更先进的思想、更宽阔的视野经营企业,帮助企业家以全局的视野,寻找包括营销、管理、商业模式在内的经营哲学,建立企业合理的生态系统,运用资本的力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让企业实现高速增长。美国,就是在投行思维下迅速成长起来的最好的佐证。它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成功运用投行思维的企业。

撰文|楼新平

编辑|谢文俊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背后究竟谁才是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