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奥纳多·达·芬奇,伟大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的作者。除了是一名著名的画家之外,他在人体解剖、地质学、机械设计、光学、植物学、自然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达芬奇就是“全才”。难道他是被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
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达芬奇也是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有有一些不好的怪癖,比如严重拖延症,比如有的人传他是个同性恋。对于一位仅68岁就去世的人来说,总有点扯淡的感觉,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取得那么多伟大的成就,而且还有严重的拖延症啊!
500年后的今天,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家庭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一、卑微的开始,也有可能铸就非凡
达芬奇是个私生子,没有嫡子的地位、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反倒让达芬奇在画画的道路上一马平川,充分发挥了兴趣爱好的作用,幼儿时期奠定了深厚的画画功底。
我们大部分的家庭条件都很一般,可以说是一个“卑微的开始”,我们时常会感叹,如果我是王思聪那该多好,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我的人生一定会非常辉煌。其实不然,有得必有失,你得到的是金钱,失去的可能是亲情的缺失;得到的是知名度,失去的可能是自由;得到暂时的辉煌,失去的肯能是一辈子的成就。你的人生需要自己书写,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只是老天的安排,但都只是一张白纸而已,至于是用彩笔还是铅笔,画圆还是画方,潦草画还是认真画,这些都是你可以自己选择的。
二、始终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
达芬奇对于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临死的时候还在研究一道数学题目;他好奇怎么样透过画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所以才会去解剖人体;她好奇怎么样才能打胜仗,所以去研究发明坦克、大炮;他好奇怎么样让自己的画更具美感,所以去研究光学等自然科学。我们明白了,达芬奇并不是老天爷派来的全才,只是源于他始终保持的好奇心。
回想我们的孩童时期,也会对身边的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这份好奇心,就像李白的诗描绘的一样”黄鹤一去不复返“,被社会碾压的只有”白云千载空悠悠“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为什么白天亮晚上黑呢?为什么春节要放鞭炮呢?为什么牛喜欢吃草呢?作为成年的我们不屑于去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对于工作没有帮助,知道这些不会让你多赚100块钱。
但是,谁又能知道解决这些问题之后,会不会带来新的商业思路呢?我们需要寻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对工作保持好奇心,尝试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挖一口井。
对于你家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打击了,作为家长要做到的就是。知道就解释给孩子,不知道也不要搪塞,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三、不为功利,只为求知
达芬奇60岁的时候,与法国国王一见如故,最终达芬奇居然决定背井离乡,远赴法国。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能看出达芬奇不拘泥于社会名声和地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知识学透,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完美。
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处于功利出发,万一第一次就失败了,那你很大可能性选择放弃,不会再继续下去。现实中大部分的事情刚开始都还是比较难的。马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9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咬牙在坚持住了,现在成为中国很多企业家的偶像。你只管努力,其他交给天意。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注定失败。
大人会把平时做事的功利心带到家里,影响到下一代,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回报,否则就不做。我就看到一个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把家里的常见家务活都制定了一张价目表,刷碗5角,扫地1元,洗衣服3元。。。刚开始效果显著,这位家长也很自豪。不到一个月,这位家长很苦恼找到我,说原本定好晾衣服1元钱,现在孩子要求“涨价”,否则不干。这就是功利心给家庭教育带来的一个影响,还有比如“你这次考100分我就带你去云南旅游”、“如果你听话不闹,回家我就给你买玩具”等,这些都是传递给孩子功利主义。
四、兴趣广泛,尊重事实
达芬奇有句人生格言—我是实验的信徒,他不信什么权威,不信什么专家。跟我们平时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每当达芬奇碰到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实验解决,或者亲身经历去体会,才有了他一段时间潜心研究人体解剖。另外,他遇到不懂的其他专业知识时,都会积极与这个行业的专家交流,使得他在不熟悉的领域取得快速的进步。他是如何发现“动脉硬化”的,就是他征求一个百岁老人的同意,在老人死后对他进行解剖。如果达芬奇是闭门造车的话,我相信,他现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都够他研究一辈子的。
培养广泛的兴趣,并不都是为了赚钱,知识多了之后你的思路会更开阔,间接的对你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尊重事实,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成就,跟随别人的脚步很难再次成功,努力实践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五、拖延就一定不好吗
当今是快节奏的社会,拖延、拖拉被我们看成是贬义词,认为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其实适度拖延有它的好处,达芬奇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经常拖稿3、4年,临死的时候他还在为《蒙娜丽莎》补充细节。要不就不画,要画就必须是精品,这是一种人生态度。
中国也有句类似的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天的拼命实践,有很多反思和经验,需要我们学会停下来总结一下。不是偷懒,只是为了下次更快、更强。
为了更完美的适度拖延,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