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所谓的无效社交

如何看待所谓的无效社交_第1张图片
Photo by @格林威治的夏天2018.6

我们每个人的通讯录里都曾这样加过一些朋友: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彼此平时的社交圈子并没有什么交集,不管是地域还是行业都相差很大。礼貌性的互相寒暄之后彼此加了微信,礼貌性的相约以后有机会要一起如何如何。

然后起初也许还会在朋友圈里互相点个赞,成为所谓的点赞之交。到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渐渐成了无效社交。

为什么会有无效社交?

这种无效社交常见于一些年轻的朋友中,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想拓宽自己的社交圈,不惜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这既是出于对社会的好奇,想了解更多的人和事,也是受一些所谓的职场成功学的怂恿,认为想成功必须要混圈子,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交这件事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的表现。
所以,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去要别人的联系方式,并对有了某人的联系方式而发自内心的兴奋,向往能和那些牛人通过时间的积累成为好朋友,从此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扇门。于是,在别人的每一条朋友圈下面点赞和留言,但是别人从来没有回复过。

无效社交为什么无效?

朋友,我想对你说一句:是你想多了。你以为和那些牛人能有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见面是缘分,你以为你和牛人在某个饭局上遇到是难得,从此你们就会有交集,错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本来就不在地理位置上,你和你的邻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说话,更何况你只是和他短暂的在这个时间段内接触而已,工作和生活上没有交集,没有利益的驱使,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共同的年少记忆,一切都只是你一个人的妄想而已。
朋友的形成其实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可遇不可求的事。它需要很多的天时地利条件,同时还需要很多阶段的孕育,一般情况下由浅入深包括:

  • S1:见过,面熟
  • S2:有联系方式可以联系的上
  • S3:经常联系联系
  • S4:不仅联系而且还能谈得来
  • S5:成为知己能交心

由此看来,留了联系方式只是处于第二步,也就是可以联系的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或者好朋友还相去甚远。一般情况下,如果各自的能力、圈层差距太大,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或者思想上没有交集或者共鸣的话,是很难从可联系上到达常联系的阶段,更不用说成为能交心的知己了。

惜缘不攀缘

这么说来,在社交场合留联系方式是不是就一点用都没有呢?也不是。我们互相留联系方式,虽然不一定每个都成为好朋友,但是至少我们给彼此一个机会,一个能继续联系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拓宽社交圈子的朋友,留下联系方式本身就是多了一个潜在客户的基数。
所以,面对无效社交,我们要正确冷静的看待。在清醒的认识到其局限和无效的同时,也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我为主,努力提升自己,这倒并不是为了认识谁,更不是什么所谓的:“你今天对我搭不理,我让你明天高攀不起”之类的充满小人得志的逻辑。而是因为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你自然而然的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面对他们我们惜缘不攀缘,我想这才是正确的社交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所谓的无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