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7年9月,快8岁的新中国在如火如荼建设社会主义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花和断肠草恋爱了。
情花是南部白人家庭的独生女;断肠草是华裔二代中的独生子。
情花父亲早年离家出走,情花妈妈从此痴迷于《成为好妻子的必会菜色》《蛋糕做得好,老公回家早》之类的鸡汤食谱。她还担任情花学校的家政老师,身体力行地教育美少女们驯夫守家大法。情花对老妈的做法嗤之以鼻,再怎么驯夫,老公还不是跑了么;再不用心守家,房子还不是在哪儿?自那时起,情花决心不要做和母亲一样的平庸的女人。她要打破常规,成为医生,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情花离家上大学。
断肠草的父亲早年顶替了邻居的名字,来美国给一个华侨当“假儿子”。然后断肠草在父亲当木匠,母亲当厨娘的贵族学校读书。从家世看,他是唯一的穷学生;从肤色看,他是学生里唯一的有色人种。另外,他家移民靠顶替;他上学靠照顾。所以不仅同学们觉得他奇怪,连他自己都自怨自艾了。从小断肠草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念的是哈佛,学的是美国历史,教的是美国牛仔史。
情花为混学分,选了美国牛仔史。第一节课就被断肠草迷上了,还有什么比一个生在加州,学在哈佛教美国历史的中国人更不常规呢?更何况在老家弗吉尼亚,不同肤色的婚姻是违法的。这种迷恋在异国风情之余又多了几抹禁忌的色彩。下课后,情花就去了断肠草办公室,面对着真人,情花迷恋的情绪更加浓烈,终于她情不自禁地隔着办公桌吻了断肠草。
断肠草瞬间被这个吻俘虏了。还有什么比一个白人女孩的爱情更能证明自己是个地道的美国人呢?自己想找的正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另一半,这姑娘虽然漂亮,但是自己上课时面对着一教室白皮肤学生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算得上是理想伴侣了。所以,他们在一起了。
二
一切看似完美,这段恋情弥补了双方的心中空缺,他们应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然而生活比激情更长寿。
浓情蜜意后不久,情花在大三下学期怀孕了。当时民风保守,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大三暑假前结婚。断肠草相信是因为华裔的身份,导致自己没能如愿在哈佛任教,恨恨地带着因怀孕休学的妻子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任教了。
情花生了两个孩子后,怅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和母亲一样的女人了。恰逢母亲去世,情花收拾遗物时发现了那本束缚了母亲一生鸡汤食谱。每次翻开这本食谱都心有不甘地流下眼泪,自己本来应该在手术台上一展长才,奈何现在困于家庭与爱。终于情花下定决心,离家出走重新考医学院。
情花一走,断肠草立马想到情花果然是嫌弃我不是美国人,看见儿子断肠小草和自己一样明显的中国人外貌,怯懦的举止,就更加嫌弃。女儿情小花想母亲没带我们肯定是嫌弃我们不好,所以立下宏愿,只要母亲可以回来,她会满足母亲所有愿望。首先母亲看到鸡汤食谱便流泪,那她干脆让母亲看不到食谱。
情花离家后,虽然想上进,毕竟八年不碰专业书籍,再加上想家心思重,更是在医学院考试前发现自己怀孕了。所以她顺水推舟,让医院联系丈夫,回家去了。
情花一回家,断肠草先松一口气,果然自己还是美国人。情小花告诉母亲鸡汤食谱已经被自己丢了。情花一想果然虎母无犬女,下决心培养女儿成为医生,摆脱情花家族女人家里蹲的命运。因为情小花下决心实现母亲所有愿望,所以对母亲的医生培养计划照单全收,即使情花只是征求意见,她也能察言观色选出母亲最想要的答案。
断肠草因为女儿更像普通美国人,一定更能融入美国社会,觉得终于摆脱了自己被孤立的命运,所以对情小花也宠爱有加。父母对于情小花的双重期待让她很为难。因为母亲离家期间,她已经习惯推辞所有小伙伴的邀请,放学就回家看母亲回来没有。母亲回来后,她更是习惯了按母亲期待早回家,完成医生培养计划。为了让父亲高兴,她很早就学会了当着父亲面拿着没拨号的听筒表演打电话了。
父母对情小花的宠爱同样让儿子断肠小草很痛苦,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被家庭孤立了,所以他愤愤不平,只想早日离开家。不平则鸣,终于有一天断肠小草将不会游泳的妹妹推进湖里,发现酿成大错后,他惊慌失措地救起妹妹。情小花在哥哥的惊慌失措的救援中察觉到兄妹俩其实同病相怜,这个家中只有哥哥可以信赖。
转眼情小花上了高二,情花揠苗助长地让女儿念高三的理科课程。因为课业确实难,而且还要应付父母日益沉重的期待,所以情小花的成绩渐渐下滑了,母亲批评也就增多了。而断肠草因为情花一心扑在女儿教育上,对自己关心少,也渐渐和学校的华人女助教暧昧起来。情小花大失所望,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只换来母亲的责骂和父亲的出轨。失落之余,她想找哥哥安慰,孰料断肠小草因为终于考上哈佛完全沉浸在将要离家过新生活的喜悦中,对妹妹的抱怨不以为然。
情小花一怒,索性跟哥哥最讨厌的男孩子勾搭在一起报复哥哥。最终告白时,被勾搭的小哥告诉他,自己爱的一直都是断肠小草。情小花恼羞成怒想要讽刺,反被小哥将了一军:“至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你知道么,你敢要吗?”
情小花怅然若失,自己想要的一直都是摆脱层层畸形期待后正常的家庭关系——告诉父母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再依恋哥哥。而证明自己要改变的最好契机,莫过于游过让她意识到和家人羁绊深重的那片湖。
月黑风高夜,她去湖里挑战自己了,结果再也没有上来……
三
直到葬礼结束后,情花翻到女儿不及格的试卷,藏起来的香烟、避孕套,空无一字的日记本和五岁时藏起的那本鸡汤食谱,才终于明白,女儿的听话从来不是因为喜欢科学。
断肠草在打听女儿下落的过程中,屡次被女儿“打电话对象”告知:“我和你女儿并不熟”才真正知道女儿为了他的期待进行了十多年以爱为名的表演。
随着女儿去世真相的慢慢揭开,双方的坦诚,再加上社会对于女性和华裔的渐渐宽容,情花和断肠草才真正互相理解,决心用尊重和理解来培养小女儿。
四
这本书是我两年前看的,最初感觉是没有办法评价,里面的结也无法解。因为首先,我也是一个离家的女儿。
我记得我毕业后,父母想让我留在家乡,我不愿意。当时只要提到这个话题,我就会沉默流泪,并不是因为说不出来,就像是“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我太知道自己说出来父母会有多难过了,索性就沉默。而父母也很着急,他们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以后会成剩女等等来说服我。而我继续以泪洗面不发一言。
终于一个下午我和父亲摊牌了:“爸爸,你们经常问我要不要这个,要不要那个。我从来都说‘不要’。因为我知道你们喜欢我这么回答,我只有这么回答,你们才会开心。可是我不喜欢一直假装自己一无所求。只要呆在家里,我将一直不喜欢自己。”父亲说:“你太敏感了,不会的……”我打断他:“可是这样的家让我这么敏感。我已经敏感到觉得自己在家就不会开心。”看着墙上的黑影,我听到后面飘来父亲的声音:“那随你。”
其次好像人们一直的看法都是:
有烦恼了,那是你没结婚;
结婚后有烦恼,那是你没孩子闲的;
有孩子后有烦恼,那是孩子小闹的,孩子长大就好了;
孩子长大后有烦恼,那是他没结婚;
……
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你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更没有人怀疑过,孩子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五
两年内我看了很多的文艺作品,也有了一些体会,书里的重重矛盾似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解。
比如从法家看亲子关系,《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秦昭襄王和母亲宣太后的关系也很微妙。公子赢稷依靠母亲的政治智慧和舅父魏冉的军队在争位中脱颖而出十九岁登基成昭襄王。自此宣太后和两位舅父把持朝政,为昭襄王娶楚后,任楚臣,引起年轻的昭襄王不满,处处叛逆。等到田文率齐、韩、魏联军破函谷关打入秦国境内时,昭襄王才知道母亲一派确实有实力是治国可以依赖的肱骨之臣,所以拜舅父为相。
而宣太后为首的楚国势力影响秦国朝廷达四十一年,国舅魏冉率联军伐秦时私占富庶之地陶邑,惹得秦国主帅地位不稳;两位国舅和两个儿子请求重立新王进一步加强楚国势力。这时宣太后才明白自己对家人的放纵给秦国带来多大的隐患,所以默许了昭襄王将弟弟和幼子们驱逐出境,肃清楚国在秦的势力。
而让这对母子在别扭期间仍然能共创大业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有见识的大臣一直居中调停。尤其是昭襄王听取了叔父赢疾将军的劝告:
“只要解开心结,磨砺心智必成大业。切莫悲悯自己,要放眼于天下。大爱乃爱天下,大仁必舍小义。王者之心当能藏污纳垢,化腐为金……所谓王者,民心安稳,社稷昌盛才,乃苍生之幸,天地真英雄也。”
从偏道家的观点来看每个人与自己心里“期待”的关系。你的处境只是脚下当下的地,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块地就像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一样非此即彼。你想怎么改变处境,就像向哪个方向行路一样自然。如果世上有一块让你满意的位置,那自己去踩上那块地,让自己真正开心起来;如果没有让你满意的位置,又何必执念于比较哪个方位更烂呢?更何况地球还是圆的,很多时候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是殊途同归。
从佛家的观点而言,众生皆苦,万相本无。又何必让后代继承自己无望的期待,从小就承受做你的孩子才有的苦呢?
从儒家来看,你家确实有王位要继承吗?
不论哪一家,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永远不是梦想,而你总要首先走出那个困住你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