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本质转变来自「效率」的提升。互联网企业所创造的意义,来自于整体市场的核心价值再提升,亦即提供点到面的整体需求。互联网生态的建构,则是打出来的新市场认知。
综合整体来看,建构出生态系统的关键,就必须在各自的野蛮长下的再聚焦。换言之,生态链的意义,最终是一种标签化的对焦。
当2013年中国互联网上,你只要连上网,就是BAT的垄断,这时对于小米来说,怎么突破巨头垄断的现象,就必须从另一种角度的战略布局,这种战略布局就是「小米生态链」 。
雷军对于小米生态链的打造,不只是从战略层级上的多维突破,更是在野蛮生长下,能否打出一个时代的记忆标签,这种标签,是对于产业革新下的记忆认知。如同每次消费升级的背后,都代表的著某些产业成为时代标签。
01单点突破下的生态逻辑
企业在每阶段的发展,都需要聚焦在不同点的价值上,你怎么开展出新的价值网络,就成为你能否突破自身发展的窘境。
这也就克里斯汀生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探讨到的核心议题,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瓶颈,不是你被竞争者给淘汰,就是消费者先淘汰你。如果不限自我跌代,找出第二成长曲线,就会持续陷入成功模式下的认知僵局。
如何意识到,这是领导者本身对自己的提问,好比当年英特尔在进行转型之前,当时英特尔执行长葛洛夫就问自己:「假如今天是别人来做执行长,他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当时主要的业务DRAM晶片,转向以发展处理器业务为核心。
这意味着,执行长本身的能力,会决定组织最终能够走到哪里,因为这时候领导者的能力,就是组织能力的天花板,如果领导者没有持续自我精进,就会被永远停留在某种能力水平。
生态链的建构,就是为了对冲掉这种风险,以各自的独立强项,发展成单点突破的模式,当每一个单点强项都聚集成为一个生态网络,就是发挥每个人的长板,并弥补其他人的短板,从而发展出一个强劲的生态链网络。
这意味着,当互联网经济已经开展到不确性为主体时,企业的发展趋向,就会需要从不确定下的结合,亦即生态链的建构是必然的走向。
02生态链的前端策略
建立生态链的时候,如果认为生态链是规划出来的,往往只会走向团灭的可能。因为生命从来都不是单一要素决定所产生的结果,而是多元复杂化的过程,最终在浑沌的情况下,产生同步效应的合作模式。
《同步: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涌现》宇宙趋向于规律同步的过程,浑沌的状态中,也都隐含了更大同步效应的存在。换言之,不确定性的本质下,都拥有着确定性因子,这些确定性因子,就是走向同步化的要素,这些要素反而不是在规划下所能体察到的结果。
这也就说明,规划跟打出来的差别,就在于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应变,面对这种应变,往往是非连续性的,而我们在规划的时候,通常以连续性思维来做为假设,一但遭遇到黑天鹅事件,以及人类的非理性思维,规划下产物如果没有搭配快速应变,小步快跑的精实创业,就会成为固定行为下的认知僵局。
换言之,生态链的完善,都是基于打出来的结果。但任何事情都有属于它的方法论,在进入到生态链的建构前,需要理解,生态链的建构,是被那些元素给支撑起来,如果缺少了这些认知,就难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打造出所谓的互联网生态,其中包含了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合作模式的新认知:孵化与投资
第二,速度决定胜负:价值决胜点
第三,激励方式:激励制度的上限管理
这三种关键要素的基础,是小米生态链在发展后期的趋向。对于前期得发展略则是另一个关键认知,那就是「减法策略」,这种减法策略是小米生态链的关键认知。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在初期选择以「手机」来做为聚焦,这背后从就是从大环境下的看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发展的趋势,这时「移动装置」将会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产品。
03聚焦下的差异化门槛
如果只有聚焦在移动装置上的开发,这种竞争门槛太低,只要谁有资本都可以做出。另一方面,原有市场上的龙头产业,也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定的心理认知。
怎么突围,找出新的认知标签,就是差异化的开始,这种差异化来自于「低价」与「速度」。
低价格策略,本身就是一个红海策略,终将走向,低利润或是赔本生意。但是只是从获利的角度来看,这是单一维度的获利,往往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制约点,这时必须从另一种维度来看到获利来源,那就是「软体的服务收费」。
这也是为什么,社群化是小米发展初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要做软体收费,最有效率的方式来自于「用户的口碑」,而能够积累用户口碑的方式,就是线上社群的运营,所以小米前期就需要种是小米用户的体验过程。
这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要怎么在同样都做社群化服务的领域中,产生绝对优势,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决胜要点就会是「速度」。
这种速度来自于软体跌代的速度,并且加上用户的反馈来为需求化的展现。
04生态链的必然走向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层逻辑,就会找出前期在小米发展的核心战略。然而,这会遇到我们先前提到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创新者的窘境」。如果只是在手机上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将会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再升级,变成一种发展阻碍。
生态链模式,就会是互联网企业必须走向的趋势。如同阿里巴巴与腾讯,都在积极收购不同类型的企业,这就是为了突破创新者窘境下的认知盲区,从而找出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生态链的建构,如果只是从聚集一团企业在上中下游的集合体,就认为这是生态链,那这只是表层认知。
生态链的本质虽然是从点到面的全面价值供应。可是背后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
就是前面提到的:
第一,合作模式的新认知:「孵化与投资」,如果以并购与战略合作都将使生态链的建构成为一种降速选择。
第二,速度决定胜负:价值决胜点,速度本质上是在用户心理建构出标签认知,当速度成为绝对指标时,就是在不断培养用户对于小米的第一品牌印象。
第三,激励方式:激励制度的上限管理
生态链的打造,如果从阶层化组织的形式来开展,会面临到发展速度的阻碍,因为一但阶层化必然会让沟通资讯层层衰减,同样,讯息传递过程中,时间的浪费只会让更有弹性、更快的企业快速占据。
扁平化组织的发展,就会牵涉到组织的激励效果,管理上限,是授权于组织,赋能于员工的执行力。让每个人有能力去做,并且尝试去做,这是激励本质上的重要的议题。
此外,对于生态链的打磨者来说,怎么找哪个企业?跟找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因为小米生态链的打造,不只是为了生产产品的生态链,而是生产公司的生态链。当建立了这种视角,你就会发现,人与组织,将是生态链建构的唯一指标,因为人所指得是组织多样化,各组织指的是专注在强项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