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大秦武安君白起(下篇)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往往只看到战场上功臣名将表面的荣耀,却忽视了这荣耀背后战死的无数英魂。后人无法准确评价这些锐不可当、战无不胜的将军们,因为他们既伟大,又残暴。

上篇我们说过白起斩杀45万赵军而闻名于世,这篇我们便讲讲白起为何会选择斩杀这些士兵?幕后推手是什么?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争是秦、赵间的长平之战,这场大战赵军全军覆没,四十万降兵被秦军活埋,加上战死和被斩首的人,赵国军队大约损失了四十五万,基本失去了和秦国争霸天下的能力。而这场大战的指挥者及坑杀命令的直接下达者,便是白起。

四十五万忠烈惨死!要知道,那时赵国全国的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左右,这样的死伤比例何其巨大!

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大秦武安君白起(下篇)_第1张图片
剧照

然而这四十五万白骨,在白起的杀人账本上,还只是一小部分。他到底坑杀了多少人呢?

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10万。

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

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

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长平之战: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以上还只是有史料可考的杀人数字,而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所杀人数就占二分之一。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

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百年后的项羽,同样坑杀三十万秦军降卒。

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天命的人。他自身的命运又是如何呢?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杀神之名和赫赫战功,最多感慨一下其因不善权谋而被迫自杀的晚景。但是白起自身真正负担的,是他自己的造作。

长平之战后,白起要求增援前线,欲直取赵都邯郸。但是这时,相国应侯因为畏惧白起功高盖己,就劝秦昭襄王议和,秦昭襄王竟然答应了。我想,秦昭襄王也有压制白起的意思,因为如果白起攻下了邯郸,白起的功劳就实在太大了,这又是一个功高震主的故事。这里又说说范雎,白起是穰侯魏冉推荐的将领,因此白起跟魏冉是死党,而范雎是赶走了魏冉做了相国的位置,范雎在心里当然对白起有所保留。

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大秦武安君白起(下篇)_第2张图片
剧照

眼看煮熟的鸭子都飞走了,白起内心那个愤怒啊,他心里一定是对范雎非常不满,范雎并不是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的,但是秦昭襄王却如此信任他,看来白起平时都在戍边,跟秦昭襄王的交流不足啊。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秦昭襄王想让白起接替王陵攻打赵国。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

秦昭襄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后,就对人说:“大王不听我的建议,今天如何呢!”昭襄王闻之大怒,一定要征调白起回朝,白起干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昭襄王一怒,将白起贬成士兵。

又过了三个月,秦军又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昭襄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下来后,群臣均对昭襄王说:白起被贬,其很不服气,有很多怨言。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然而白起到死时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挑战了老板的底线而赐死的,虽然功高震主也有可能,但是挑战了老板的底线绝对是主要原因。白起跟秦昭襄王和应侯范雎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但也难怪他,自己的死党被这两个人赶到齐国去了,再也难得见一次面。

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大秦武安君白起(下篇)_第3张图片
剧照

但是,白起邯郸拒战故有他的理由所在——“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根本没必要争论白起邯郸拒战是否正确,总之,邯郸最后还是被王翦攻下来了,赵国也灭亡了。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白起王翦列传》

对比白起对这四十多万赵卒的变化,白起坑赵卒的理由很明确——“恐为乱”,而最后他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认为是“足以死”的罪行。从这句来看,白起认为他该死的地方有两处:第一——“诈“,第二——“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白起在世人眼中一世的功业,最终成就他自己无边的痛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大秦武安君白起(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