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千亿喧嚣之后的一地鸡毛

作为节日的尾声,天猫与京东依旧落入俗套,纠缠“千亿”的统计数字,不惜再次打起口水仗。

充满喧嚣的“双11网购狂欢节”终于结束了。

有人为抢到经过不断替换才占领购物车多日的“宝贝”还留存兴奋,也有人因没抢到“低价”还在懊悔,还有人一直在纠结,我买的是最优惠的吗?是否需要补补奥数?

我想做的,是数数“双11”落下的一地鸡毛:

超级复杂的定价和促销模式是消费者想要的吗?不少网购者到现在还没弄明白自己是否占了便宜?占了多少便宜?一口价、专柜价、优惠价、活动价、套餐价……那个最低?大礼包、优惠券、清仓特卖、买一送一……那个最优惠?

当彻夜不眠的“亲们”按着计算器,感叹数学功底差时,我不知道他们的消费体验是提升了,还是想骂娘了?连新华社的记者都吐槽,“为何不能痛痛快快全场5折?”

“价格歧视”还是顾客价值?不少人谈起这次促销策略,说是应用经济学的“价格歧视”理论,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用的定价策略,以获得最大收益。问题的关键是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不只是进行价值的分配。电商通过网络为顾客更方便的接触并认知商品、寻找服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这是其存在的价值的理由,但当这一切变得“麻烦”时,价值或许就消失了。好市多(Costco)作为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由于透明的定价和优质的服务,提供或许最低价的高品质商品,顾客甘愿为其支付会员费,因为顾客在消费中感受到了真正的价值。

消费者占便宜了吗?网络购物有多种优惠促销,似乎购买价格比平时低,但购买价格只是购买商品成本的一部分。消费者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需要化费更多的时间,复杂的营销页面浪费消费者的挑选时间,“奥数级别”的促销策略大大延长了消费的比价时间……

面对网络时代的“选择暴力”,这无疑加剧了消费的“选择恐惧症”,在降价的同时,却大幅提高了消费者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如果考虑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复杂比较中的精力消耗,消费者实际购买成本可能是上升的。而陷入促销“圈套”之中,很难说提升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因此,今年有不少理性的消费者,一些更在意时间和消费体验的消费者选择不参与“双11”节。

“低价集中营销”是好的竞争策略吗?“双11”拼的是低价,是优惠,这实际是最低端的竞争策略。面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消费需要升级,品质生活需要提升,低价并不是消费者的唯一需求。从顾客日益提升的多样化的个性化需要出发,提供更好地品质,更好的服务,进行差异化竞争,才是新时代的竞争策略。只能说,在跨行业实现了垄断的阿里和京东们,面对日趋多元的市场需求,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甚至通过手中的大量金钱收购各领域出现可能颠覆自己“竞争者”,正成为创新的敌人。

过度消费后遗症?狂购喜悦之后,冲动的购买者会陷入繁琐的退货流程,消费体验进一步变差。部分消费者可能面临“节衣缩食”,为还贷而减少消费,类似“狂购140万卖房还款”的故事或许还会发生,零售行业或许又将进入一个短期的“萧条”。

社会成本会下降吗?狂欢过后,物流行业面临更大压力,与之相关的运输、仓储、快递等将进入一个人为的高峰期。从社会资源配置角度看,“双11”没有效率的提升,没有品质的改善,只是一个交易的集中,整个社会的效率是下降的,成本是上升的。

这是谁的狂欢?消费者,网商,还是电商?

消费者或许买到了更便宜的商品,但却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网商的营业额增加了,出清了旧货,但利润率呢?或许只有电商才是最大的赢家,按销售额收取的费用、流量都是妥妥地增长,又一次超强的广告效应,但随着消费者体验的变差,消费者感受到价值的下降,透支未来的促销模式还能持续下去吗?

在记者采访马云和刘强东,问及电商未来转型时,两人不同而约,“线上线下结合”。

这是新零售的未来吗?我不知道。

当我们已经迈入新时代,电商巨头们不能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努力解决消费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继续按原有的思维模式一味追求所谓创记录的“一日零售规模”,而不是回归商业的本质,从顾客需求出发,提升客户体验,为顾客创造价值,服务于国家的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大战略,今天的盛宴或许就是“最后的晚餐”。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11:千亿喧嚣之后的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