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

中原这个词,我是在金庸的武打小说里看到的,出现的频次还挺高,江湖上有什么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必定是在中原出现,好像只有中原这个地方整个动静,就能让英名晓知天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 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原, “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我印象中的中原,黄土高原贫瘠的荒凉、黄河水浪肆虐的浑浊、千年文化积淀的尘土、帝王墓群埋没的绫罗绸缎和玉石珠宝,数千繁华,弹指霎那,一个帝国被深深尘封。

西行归途中,领队体谅我们意犹未尽的兴致和日行千里的劳顿,安排在华山驻足一天。当然也是为了安全考虑,在青海的10天,我们一行人已经疲惫不堪,。我们住在华山脚下,窗外就是巍峨险峻的华山。Biangbiang面和小米粥就是闻名天下的中原美食了,还有结结实实的馒头。吃面食对我来说就是灾难,看见面食我感觉要哭了。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中原地带的城池,潼关是个战略要塞。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曹操潼关败马超;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据有史可考的战事即达百余次。潼关古城历遭兵燹。

”世乱争雄为要害,时平设险亦严疆。  桃花红雨梨花雪,飞去飞来傍战场。”

我没有选择去爬华山,而是选择了去潼关。并不是因为追寻战火、战役留下的痕迹,而是因为女娲娘娘。潼关古城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 就在潼关这个地方。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她是人类之母,早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仰韶文化中的蛙纹器皿作证伊是创世神和始母神。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我们误打误撞来到了潼关古城,准确地讲是建设中的潼关古城。

我在史料里找到潼关古城的图片,西门城楼、西门和贞观塔、北水关。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潼关古城原有六个城门,雄伟壮观,映照山川。东门有正楼五间、箭楼四间,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北城有大北门和小北门,南城有下南门和上南门。另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城外黄河滔滔,城内潼河穿过,中有石桥宛如长虹连接东西,规模宏大,引人入胜。潼关有儿歌曰:“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砚台山。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上到城墙转一圈,始识天下第一关。”

潼关当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即潼关城是由“两个洋人”毁掉的,一个是日本人,他们用飞机大炮对潼关城狂轰滥炸几近七年,城内许多建筑和北城墙遭毁;一个是苏联人,他们因修三门峡水库毁掉了潼关城。第一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第二种说法则有商榷之处。

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古潼关的最终消失,是因为拆毁。1954年,中国从苏联请来专家,帮助修建三门峡水库。该年10月,初步确定水库的高水位为350米。1956年,苏联专家提出将水位提高到360米,库区淹没农田面积由200万亩增加到325万亩,移民由58.4万人增加到87万人。 按照这个水位,潼关古城、蒲州古城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沉没。在水库蓄水前,潼关等几个古城便被迫不及待地拆掉了,潼关、华阴等县几十万居民也含泪迁出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据说在当时,最后被拆掉的西城门上的木料,竟然被县革委会以5千元的价格卖给了县上一家木器厂做棺材和家具。一台履带拖拉机冒着黑烟拴着粗绳把城门木柱一根根拖倒,再用大带据切割。巍巍潼关西城门,这个规模与西安西城门相当的古建筑,就这样被毁掉了。

1962年,三门峡水库大坝施工完成。当水库水位刚到332.5米时,由于泥沙沉降,河床抬高,使渭河成了悬河。一场大雨后,渭河淹没农田25万亩。三门峡工程不足4年,就应验了反对修库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的话——三门峡水库只会把下游的“水害“移到上游来。三门峡水电站建成后,水位从未到达过离大坝只有几公里的陕州古城,也从未到达过潼关古城,更未到达上游20公里处的蒲州、朝邑和蒲津渡。然而这些古城都已被彻底的拆毁了。不仅如此,从1959年之后,移民不堪忍受三年自然灾害和移民区自然条件之苦,加上冻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移民返回库区也愈演愈烈,到1969年,潼关城西城门楼和城墙下就住了几百人。

古城脚下,见证了一幕幕历史的悲惨剧的黄河在静静流淌!

图片发自App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眼前新建的古城,完全按照旅游景点、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打造的,工程还没有竣工,现代施工技术打造的新古城,再怎么独具匠心,再怎么能工巧匠,也不能承载那厚重的历史,潼关古城已经完全消失了。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敢亵渎中华始祖女娲娘娘,但是眼前的这尊雕像,就是新落成的中华始祖女娲塑像。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西人普遍有一种文化自卑感,对自己身上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起来的文化气质、风俗习惯,非常不自信,不耐烦,对学习外界的渴望非常强烈,眼前这尊女娲娘娘塑像一定是被一些标榜新异的怪力乱神, 此像名为女娲,可谓大逆不道!此雕像使神圣露体,与凡人毕肖,弃神去圣而逊为肉体俗形, 是对神圣的冒渎辱犯,绝非敬仰。我不能想象 普遍厚朴端谨的关中父老乡亲,愿意在此塑像前瞻仰,或者说全家还敢在一起合影留念。

   大道至简,自古为神圣塑像,不难,关键就在于去形象而造法相。凡人做出造福大众的功业,后人感念之,欲祀之以为神明,将其形象通过历代增饰,承载着人的愿望和价值,终成法范,使远近仰之,都能感受到庄严端肃和慈悲善爱。凡人拜观,自生崇敬无我之心。所以,据说藏传佛教僧人绘诸佛像,礼仪森严,僧人能被委托给神圣造像,即是无上荣光,但也同时儆之以背因果,即不能擅自变更,必须严格悉遵前范,毫纤不移,更不能妄为什么文艺创作,所以他们所绘圣像,虽出今人之手,而千古如一。

  今潼关以旅游目的,费巨资,僭冒女娲之名塑景观巨像,不唯渎神侮圣,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实大逆不道。这个名为女娲的雕塑,毁坏本来就所剩不多的传统文化在人心目中的遗存。传统文化于关中,从前积累深厚,但是,近百年来,如同水土流失,越来越稀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掠影(一)---潼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