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B15班温尼科特自传单元课程备忘

 

CRB15班温尼科特自传单元课程备忘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百度

     这次课程点很多,备忘我从几个课堂上印象深刻的几点开始梳理。

(一)案例一:M母亲焦虑的愤怒直指这个将自己关闭在黑房子的孩子,她好不容易才捕捉到那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想顺着光亮寻到自己的出路,一下子被又被这位极度糟糕的母亲掐断了。这位母亲完全不知道她又一次无意识地将这个艰难万分的孩子送上了绝路。这个孩子真的太可怜,太无辜了。她不敢出门,不敢见陌生人,连坐公交车都恐惧万分。好不容易才跨出去寻找自己的出路的这一步,对于这样一个深处深渊的孩子是多么大的的进步!可就在这时候这一个枯朽的、焦虑的、控制欲强、情绪起伏、压制的母亲,完完全全把内心的恶投射到她孩子身上。孩子对外界是恐惧的,和人难以建立关系的,同时她自身的自尊是低下的,自我认同感很低,连语言功能都退化了。(一般孩子隔离的太深,语言功能会处于退化状态,这是观察孩子的一个路径)母亲阻止了孩子的渴望和需要,孩子的自发的需要和情感抑制和紊乱,自我迷失、阻隔、防御、解离。可以说这位母亲是万万想不出孩子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因为这个母亲眼里没有孩子,只有她自己的认为,她看到的孩子不是当下现实中的孩子,完而是完全全是她内心投射的那个小孩。她内心的小孩是焦虑、恐惧的、没有安全感的。

     遇到这样的家庭支持系统,如果M母亲动不起来,没有改变。面对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无力回天了。因为真正要改变的是母亲,是母亲内在小孩的形象,是母亲整个人格的塑造和架构。这样的工程实在太巨大了。对接到这里我想到母亲要给与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少一些焦虑、少一些意志的偏执的植入(有毒的意志)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对孩子的感同身受,对孩子整个人格发展会更好。

(二)“婚姻是为两个心智健全的人准备的”

   想到婚姻这个点上,主体的淹没、丧失感、认同感、依恋、补偿、镜像移情、生物性的偏离、婚姻中双方家庭的动力系统这些字眼会跳到我脑海。现实版、影视剧、历史中,婚姻的故事不计其数。纷争纠缠不断。期间的双方各自的自体状况、家庭动力系统、在交织着扭打着。唯一能确定幸福的标准是:“两个心智健全的人在一起”,他们是尊重的、独立的、是边界清晰的、建设性和创意的,在这里越发明白没有当对健全的自体,就别急于结婚。

(三)你为什么不把场景描述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话中,叙述中,往往会漏掉或直接屏蔽一些场景,活在怨念和自我封闭感的模式中的人她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她只看到她认为的,和她想看到的。很多人急于想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对话中忽略掉很多场景。当下很多时候外界不可能给你一个很宽松表达的环境的,那首先自己内心要给自己一个表达的语言环境。在一次次的现实的试验中,为自己争取到话语权。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宽松的环境让他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很重要。这样他会调动到内在的感受和心像,也让他链接到更多的感受和资源。同样作为老师怎样在这样教育功利的背景下,倾听到孩子。理解到孩子,共情于他的感受,给与到孩子们更多心灵上的指引是我们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要打开的也要坚持的切口。链接到课程中的要点:

  抑制孩子活性的母亲,不让孩子高兴、不让孩子有成就感。(我想到这样的母亲投射了自身恶的部分,他们关系处于母亲共生关系中,自体客体、自体——客体的边界与分化)

(四)道德绑架

     如果你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在现实中体悟人性的道德良知,而是一味受传统的、社会评价系统总领,以社会认同体系为基准,那么你就很容易被道德绑架,迷失自己,有可能形成内在与外在的分裂。在不触犯他人、危及他人公共守法基础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道德至高点,有的只是自己的选择,人也是因为选择而存在,人因为选择而不同。人因为跟着自己感受找到喜好做了选择。所以这一路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早年道德绑架的毒害。从新去体认、重新去找寻自己,带着不惧怕的勇气。也把感受孩子,尊重他的体验,(体验没有对错)),让他在更多层面上听从他的感受的指引,去成为他自己。道德绑架这一招是很多有毒父母 经常使用的。

(五)局部兴奋与整体兴奋

  这个点是整堂课中最难也最精细的点,留着慢慢的再消化。

1、对于整合人格而言,局部的性兴奋,是促进整体性的兴奋的一部分。而一个重大本能位置若只有纯然的局部的满足,对个人整体而言是受挫的。

2、许多性兴奋必须维持不被满足(很多路径:关系的渴望、体验的渴望、活性的渴望),整合性人格较好的人不在舒适区,(不被满足的保持精神的活性),局部性兴奋只是单一的位体,驱力控制是转化的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CRB15班温尼科特自传单元课程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