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购物说起…

前几天陪姐去买衣服,出门的时候我姐坚定的说半小时必须买到衣服,妈妈质疑了一句: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买到喜欢的衣服?!我姐没有回应,我们领着孩子出门了。逛到第一家店铺,她便相中了一件衣服,试穿了一下也很满意,当场就买了。当时我很反对她,毕竟这是第一家店铺,价钱也不便宜,万一后面还有更好的更便宜的呢!我姐没听我的,买完衣服回家看书陪孩子。

现在反思这件事情,首先这是最让我身心愉悦的一次购物了,前后不过半小时(除去路上花费的时间),而且只逛了一家店,以往的购物都是逛一家又一家,身心俱疲最终买不到想要的,错过了最好的;另一方面这次购物孩子的心情也特别好,两个孩子并没有出现因为以前长时间购物带来的劳累而烦躁,他们很开心的在一起玩,回家时都有足够的体力再徒步走回去(两个孩子3岁,而且我发现他们貌似都不太喜欢商场,只要是郊外能自己跑半天,而商场走一会,就让抱)。

能够改变生活的信息才是知识,试着从知道的信息来分析这件事。

  从注意力角度理解: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一个方面过于消耗,在另一个方面的投入肯定会减少。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挑衣服上,对孩子的关注就很少了,孩子的体验也不会这么轻松。再一次理解了,为什么不要总在淘宝上货比三家;同时实体店铺最好更别货比n家,不仅耗时间,也消耗体力,除非有大把的time需要kill。

  从选择要添加必要的条件角度理解:买衣服最重要的是“相中”,其次是价钱(当然逛符合自己消费水平的商场,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更是浪费注意力)。很多时候喜欢上一件衣服都会因为贵而选择再看看,想着肯定还有更多的选择,选择越多,越是做不出“最好”的,相反只抓住最重要的一条果断出击,后期满意度也相对是很高的。

比如小学的那个小熊掰玉米的故事,一直以为最好的在后面,最终拿到的并不是那个满意的。同时看看自己买的一堆衣服,虽然有的价钱很便宜,可他的使用率超级低,成本看起来就更高(单价/使用率),那些看起来贵的衣服,成本反而是低的。

  从薛兆丰老师经济学课《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的角度看,在比较时,不仅要能看那些看得见的,同时也要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结合这次购物体验,我只看到了商品的价钱,并把它与一件有可能存在的商品比较(那件价钱更低、质量更好的衣服)。在这个比较的前提中我是假设这个更好的存在的,那么要找到它我们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同时孩子也是,他们可能会累,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这时他们可能会让抱抱,而大人因为体力消耗,可能不想抱他们,双方矛盾的存在会引发彼此更加恶劣的体验。比如以前跟我姐逛街买衣服我们就发出过再也不能带着孩子逛街了的感慨。如果这个假设错误的话,也就是更好的不存在,那么成本将会是更大的。

最终买下了那件我觉得的贵的衣服,虽然金钱上看起来多了,可是我们与孩子之前这种愉悦的体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再加上高频率使用,那就更划算了。

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也是提高选择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大事不迷糊,小事装糊涂。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一次购物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