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

引子

4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逝世。

他的死因与香艳绯闻交织在一起,成为难以解开的迷。

一代功夫巨星,英年早逝,在不到33年的时间里(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成为西方世界华人的代表,以及中国功夫毫无疑问的首位全球推广者。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1张图片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他远远不止一位功夫巨星。

他的思想和成就远被国人低估。他在哲学、文学、武学上的造诣都远超我们的想象。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来看,李小龙其人其身份。



众所周知,李小龙是一名功夫巨星。

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中华功夫的魅力,并开创了功夫电影类型。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2张图片

在亿万人心目中,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

人们都被他荧幕中经典的格斗身手所深深折服。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李小龙不仅仅是一名好莱坞功夫明星。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3张图片

但,他还是一名哲人,诗人,以及武术家、舞蹈编导、制片和导演……

如果你深入地了解他,你就会发现李小龙是一位真正的跨界大神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4张图片

正如李小龙研究专家 约翰-里特所言:

人们知道李小龙主要是因为他在徒手格斗中所展现出的身体技巧和心理战术……

这种浅薄的看法根本就是不准确的。

作为一个人,李小龙试图寻求生活的每一个令人惊羡的层面,同时他也被经历的每一个过程所吸引。


李小龙短暂的32载人生有着多重角色。

每一种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角色之一:演员

李小龙不愿意称自己为一个明星,虽然他曾毫无疑问登上了娱乐圈的巅峰。

但在他看来,一位演员首先是人,而不是一种被称为“明星”的耀眼符号。

演员应该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需要有敬业精神;并且只有拥有超常的理解力,才能成为称职的自我表现艺术家。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5张图片

演员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应该有——

对生活的领悟力

独到的鉴赏品位

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

感染力

教育背景

真诚地表达自我


李小龙这样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的演员在如今,恐怕会被称为 表演艺术家 或者 戏骨。

在他成为电影界炙手可热的明星之后,仍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艺术、表演和电影制片的书籍,不断加深对电影制作、产业和表演技巧的理解。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6张图片

这也为他后来成为 导演、制片人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角色之二:哲人

很多人不知道李小龙上过大学,更不知道他就读华盛顿大学时主攻的专业,竟然是哲学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7张图片

人们怎么会想到一个习武之人竟然会是一名哲学科班学者。

就算是他的亲人,当李小龙告诉他们自己选择了哲学专业的时候,也会大吃一惊。

大家都以为,我会去学体育,因为从童年到初中毕业我唯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就是中国武术。

这个看似出其不意,日后却对李小龙整个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要归功于他当时的导师。

导师认为李小龙身上有一种刨根问底的发问精神,最好修习哲学。

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活着。


是的,李小龙在之后的生活中,建立了 以哲学思维方式思考一切的习惯

在拍戏和练武的间隙,他仍坚持大量阅读柏拉图、休谟、笛卡尔、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家经典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精磨他对东方哲学“道”的认识。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8张图片

最终,他以老子“道”的理念为核心,完善了自己的武学思想。

他认为:

(功夫)它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和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绽放出来。

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发性。

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为“和谐法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而要顺势而为。

另一条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则,即“清静无为”。这一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动势的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要随着对手的招式变化而做出相应地动作。


对于顺势而为在功夫中的应用,他做了一个精妙的比喻:

这一法则也体现了 非暴力不抵抗 的原则,如同厚雪积压下的参天松柏,在大雪的重压之下树枝会很容易被折断,但纤细却柔韧的芦苇却能够以柔克刚,在重压之下不弯不折。

李小龙在1971年-1973年大量撰写了哲学读思录,任何人看了都会对他的哲学造诣感到震撼。


角色之三:武学家

而不仅仅是习武之人,或是功夫明星。

荧幕里李小龙一人对多、一招制敌、拳脚迅捷的真功夫,曾让外国人听到“Kongfu”二字就闻风丧胆,也让国人震撼不已。

但他对武学的思考和实践远远超出了银屏。

之所以把“武学家”这个角色,放在哲人之后,是因为如果没有哲学深深浸染的李小龙,也就不会有创立“截拳道”的李小龙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9张图片

1967年,李小龙创立“截拳道”。

最初,他只是想通过长期对运动学、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开创一种在实战中简明、直接、有效的武学体系。

后来,经过长期的思索,他开始思考:

能不能创造一种“无法之法”、“无招式的招式”

从而,让习武者摆脱教条和情绪的羁绊,达到形式和精神上的自由。

因此,他告诫截拳道弟子们,谨记这一点

所有固定的套路都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真理隐藏在所有的固定套路之外。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调性!

学习招式的目的是 最终忘了招式,面对他人的招式,自然而然的反应

李小龙自己说的最好:

学生在接受截拳道训练的时候,在每个方面都要积极、主动。在实战中,应该保持镇静自若,心无杂念。

他的解释是,练习截拳道的人,他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平常事。

他进攻的时候,步伐应该是轻松、稳固的,他的目光不应该像疯子一样,一动不动地死盯着对手。

他的动作要像平日一样镇定

他的表情不应该有异

虽然他进行的是一场生死格斗,但一切应该像平常一样,不露丝毫痕迹

技艺应该从属于心灵的训练,最终,它将把练功者带至更高的精神境界。



角色之四:诗人

也许哲思就是诗意,对于自我存在和主客相生的思考,令李小龙的诗歌里充满了辩证的意味。

他在写给朋友李俊久的一封信里,附上了这样一首诗,题为“我是谁”,以此激励好友放弃消极思想,努力实干。

摘录其中几段:

我是谁?我是谁?

这是个地老天荒的古老问题,

很多人在不停地反复自诘,

不是过去就在现在。

……

怀疑的人说,

“人不能飞翔。”

实干的人说,

“可能,但我们还是应该试试”

转眼之间他直冲云霄

溶入早晨的一片曙光。

将信将疑的人举目

看着他从地面腾飞。


除了在书信中,他喜欢用诗歌倾诉情感、表达道理,还喜欢进行创作和翻译。

在生活的日常中,他总是擅长发现美,并在低沉中挖掘希望的闪光

当他看到一片“绝望地依附在枝丫上”的微黄的叶子,他写道:

我摘下叶子

给了它一个家

把它放在了书里


当他看到黑压压的云雨,感怀分别的时候,他写道:

当夜的沉寂吞噬着你,

不安烦扰着你,

读一读我留给你的诗。

离别的日子会很长,

但只需记住,

我会永远牵挂着你。


与其说,李小龙是一名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个诗意生活的人。

随着对李小龙理解的加深,我愈发觉得国人对他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太浅薄,他的榜样意义和重要性也被大大低估。

每一个人都能从他传奇的人生中受到启发和感召。



职业人生的角度而言,他首先是有着极强的使命感

在完成《唐山大兄》(The Big Boss)电影拍摄之后,李小龙放弃了在美国如日中天的演绎生涯,回到香港拍戏。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10张图片

当时中国电影业还很不发达,很多人对李小龙这一选择很是不解。

他只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尽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没有使命感的职业,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李小龙所获得的成功,源自于他对使命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希望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所以我坚持学习哲学。

最终,他成为了一名

称职的艺术使者


其次,他并不主张竞争。

而是主张做好自己,忘记对手、忘记自我。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11张图片

摆脱负面情绪的束缚,只顺其自然,做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他强调:

演员首先是人。

习武之人首先是人。

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

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施瓦辛格曾说:

李小龙是许多人的偶像,其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激励着千百万年轻人追随他的足迹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_第12张图片

你呢?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在这节奏飞快的当下,祝你拂开喧嚣浮华,找到不急不躁的那个宁静的自我

对,这就是姐姐爱的期许。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他远不止于一位功夫巨星 | 姐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