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reoOlymLee
圆,是最奇妙的图形,人们总是能在圆上任意地发散着他们的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融和顺,是一种处事准则;圆还意味着团圆美满,是一种精神表达。观赏《我不是潘金莲》之时,大部分的注意力也放在了方圆画幅的切换上。在那部电影里,画幅形状承载着不同地点时人们情绪的表达。在那里,圆代表着独特典雅的江南水乡特质,与城市中棱角分明的方作着微弱而倔强的反抗。那里的圆,也是一种民族特性的彰显,有着强烈的艺术气息。
在《降临》中,作为电影无论具象还是意象的承载体,圆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它自外星人“七肢桶”的特殊水墨化文字上得到呈现,它亦体现在电影往复循环的非线性结构上。它既有着精神表达,也能瞥见些许艺术气息,这都是原著小说打好的基础。
《降临》改编自华裔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2005)。在小说中,特德·姜运用了大量语言学和物理学的术语去解释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来细化和“七肢桶”交流的过程。与此同时,小说更像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已逝女儿的一份信,将与外星人沟通历程和与女儿的美好时光相交叉,达到特德·姜对非线性诠释的目的。即使在名词解释的段落上篇幅过长,令人生起冗长之感,但小说在两条线之间转换之自然还是能让人赞叹其结构的巧妙。
由此看来,电影《降临》算是得此手法之道,但也在其基础上对原著素材有所取舍。在电影中,长镜头带来的仪式感在这部几近没有大场面的电影中充分地展现了“七肢桶”的飞船之宏伟,而后现代感十足的配乐则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露易丝和伊恩在飞船内与“七肢桶”的交流,都在没有太过令观众晦涩难懂的基础上,完成一次次沟通。继承了原著对交流过程精雕细琢的特点,却削弱了对术语解释的冗长篇幅,也让《降临》影像化后的结构看起来更加合理。
与小说里将语言和科学在交流过程中置于并行作用的不同,《降临》中重点突出了语言的功效,也突出了故事里语言学的表达者——女主露易丝的作用。这是个很好的处理,如果说小说把语言和科学置于相同作用是为了更加突出自己其作为“科幻小说”的本质,那么电影主创将小说影像化后削弱科学成分的改编就是不满于“科幻”标签,而着意于去探讨电影更深的一层含义——哲学。
其实,在原著小说中,也能或多或少捕捉到一丝哲学底蕴。这或许不是特德·姜的初衷,只是不自然的显露了出来而已。不过影像化的改编本就不意味着对原作的亦步亦趋,而是要改出属于改编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当然,要尽量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之上。电影《降临》借着原著中对一次美妙的文化交流所诞生的洞悉一切的能力,而表达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沉思。这也正是《降临》真正值得赞叹的地方。
可以说影像化改编带来了诸多弊端。比如第三幕中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本该和“交流线”并行的亲情线却拍摄的无比羸弱,等等。这在一个本应无比注重剧作的电影里,带来了很多无法修补的逻辑漏洞。但正相反,一同产生的优点却也显露了出来。诸多细节的铺陈下,让本片独有的非线性的循环概念在观众中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接受。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在机位、调光和布景上如出一辙,露易丝为女儿取名“汉娜”(Hannah)是因为正反读都相同,尚将军自未来传递信息用来说服自己的“鸡蛋互生悖论”,都在诠释着这种环形的非线性结构。时间本是线性存在的,但学习了“七肢桶”的语言,就有了洞悉未来的能力,于是线性时间也得到了消解——在电影中,铺陈的细节始终在为这种设定服务。这也就是“圆”在电影中的重大作用。圆在电影中不仅是环形结构的意象特征,在具象上也有所呈现。电影的核心词是交流与沟通,作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七肢桶”的语言和文字都由一个水墨化的圆圈来展现,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表达,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气息。
细节为非线性特质服务,非线性特质为电影深厚的哲学底蕴服务。露易丝获得了预见一切的能力,她预见了未来一切的悲伤和困苦,预见了自己深爱的女儿先自己而去的必然结果,但她选择继续前行。从接受任务那一刻,她就和自己的另半部分做着强烈的思辨,内心对外星人的恐惧和她作为语言学家的责任是两股相互的力,在不断地拉扯着自己。但在沟通的过程中,你看她从迷茫到沉着,自摇摆不前到无比坚定。你看她知道了和丈夫注定离婚的未来,却毅然与这位命中注定的物理学家同事携手同行;你看她知道了女儿会在其二十五岁身遭不幸,却还是同意丈夫的生子请求。也许她能见到未来,却无力去改变它;或许她洞悉了未来,索性任其发展。“七肢桶”的降临是一把钥匙,解开的是套在露易丝心头的那把生活枷锁。它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这些对于露易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完成了对终极的理解和懂得。哲学的终极尽头,就是没有尽头之尽头。
交流与沟通作为电影里的主要媒介,所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对哲学的诠释。在原著中,飞船以数十英尺的高度分布在全球近百个地区;但电影里削减为十二个之多,体积却似令人恐惧的庞然大物。原著对全国视频联系的设定在电影中转化成各国的交流和沟通,巧妙地运用在全球化时代沟通和凝聚力的重要性。飞船中镜子的两面预示着隔绝;而在外星人动辄便说着英语的“时代”,本片又呼吁了沟通和交流,提升了其本身的时代意义。
《降临》让世人把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的名字深深的记住。即使前作《囚徒》(Prisoners,2013)、《宿敌》(Enemy,2013)、《边境杀手》(Sicario,2015)未必全都尽如人意(个人偏爱《边境杀手》)。但他作为导演,《降临》的成功已经足以让人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2017)。《降临》虽然只是他进军科幻界的一次试水,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以足以让维伦纽瓦步入一线导演之列。
观众常对科幻电影有种偏见,认为一定要将科幻的外衣套在无节制的情绪以及激烈的冲突之上。有趣的是,这也确实是好莱坞工业化流水线传递的信息。但自2013年的科幻佳作《地心引力》开始,每年一部硬科幻影片似乎传达着对科幻电影本质,即以科幻外壳嵌套哲学沉思的解释。《降临》不完美,却完全担当得起2016年年度科幻电影的角色。在想象力严重匮乏、大制作开始衰落的2016年,它满足了我们对科幻电影的终极期望,它只有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