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交媒体已成为我们的第一感官,代替皮肤来感知地震

数十年前,有着“未来先知”称呼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说,媒体终会成为我们的皮肤,替代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这个观点在过去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还是相信,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电脑也好,手机也好,终究是“身外物”。作为有理性,有智慧的人类,怎么可能丧失对基本感受的控制?

然而,这次“广东地震”,确切地说是震源在广西,又把震感传到广东的地震;以及发生在微信和朋友圈高度渗透生活的这次地震;却让我们意识到,麦克卢汉可能是对的。

除了明显感受到地震的人,不少人,是透过朋友圈来得知到地震的。没有震感的人,透过看朋友圈的刷屏感知和确认了地震的各种情况和细节。从震源震级科学百科,到逃生经历,再到桌面水碗抖动的小视频,款式应有尽有。有人调侃说“地震了,朋友圈。”这其实就是事实: 在不知不觉中,多媒体结合互联网形成的社交媒体,以比现实感官更加丰富的角度和深度,冲击着日常的身体感官,终于,社交媒体跑得比你的身体知觉还要快的那天出现了:

你透过朋友圈,而不是皮肤感觉到地震。

当然,有些人说这个是特例。迟钝无震感的很多。拿刀割自己试试看朋友圈是不是更快。

但数字感官的延伸和变化,并不是我们物理感官的丧失。就像我们视力完好,但看手机比看朋友的面部表情要更自然。我们能读懂,或以为能读懂朋友圈的表情包,却读不懂活人痛苦的表情,又或者像三无少女绫波丽那样发出叹息:“对不起,我现在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表达现在的心情”。

我并不是要谴责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就像侏罗纪的恐龙看待自己的灭绝和人类的出现一样,不是好坏的问题。

只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为他人的苦难而哭泣,或再也无法对生命的诞生喜悦,又或者在向别人用键盘开喷的时候仍然不觉得自己满腔愤怒......那或许你就要小心了。

虚假愤怒可能是被当成真实的。真实的爱恋却可能视而不见。

在我们的时代,感觉和感受,是需要特别地学习和培养的。因为,这是一个在朋友圈感受地震,用互联网代替皮肤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社交媒体已成为我们的第一感官,代替皮肤来感知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