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做总经理,29岁当总裁,33岁融资千万做公司。2010年,创立财经实用成长类图书品牌“黑天鹅图书”,2012年,担任北京时代华语执行副总裁。
现如今,在磨铁文化集团、喜马拉雅等业界大佬共同投资与支持下,他与原浦睿文化总编辑张雪松创立了与闻传媒,联合内容领域众多知名策划人合力打造而出IP品牌“拾用”。作为一个原创知识分享类品牌,签约了40多位专家合伙人。还亲自主持打造了国内首档真正意义上PGC模式下持续优化的互动性音频付费节目《思维的精进:搞定你想搞定的人生难题!》。
下面,和我们一起走进更真实的刘Sir。
文丨刘sir 图丨源自网络
◆◆◆
天真的人,大多能走得更远
从小到大,也许是因为家中老二的缘故,我比大多数年轻人都活得更自我或者说多一点小自私。我用尽了整个青春在折腾与挣扎,但每一个阶段我都有自己的目标,不管它多么的可笑。上初中的时候,看武侠小说、打架、逃学、离家出走……除了学习,什么都做。
高一的时候成绩低得离谱,期末考试最高分12分。他们说我是《古惑仔》看多了,“义气”这两个字贴在身上一直觉得很酷,当一个牛叉的古惑仔就是我那个年代的目标。大概确实是觉得,人生就应该像港产电影里那样,靠自己的双手拼出一条血路。轰轰烈烈,至死方休。于是,我就退学了。
遗憾的是,我没有跟上有钱的大哥。当小混子的日子并不那么美好,除了打牌、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在一个小县城里真的没那么彪悍和威猛。退学后的我,无所事事地在家里“赋闲”了半年。实在是太无聊了,父母也不给我钱出去“混”,只好决定去我姨夫的建筑公司拜了做水电安装的师傅为徒,在16岁生日那天正式开始了我的民工生涯。
在工地上,我半夜两三点在打混凝土的工地上安管道,下着漂泊大雨爬七八层楼高的塔吊,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累。第一个月的工资我还给自己买了一台BP机(当时流行的通讯工具),至今,这个号码被我习惯性的运用于各个账户的密码组合。
在香港九七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为鼓励港人的士气,TVB拍了一部经典的电视《创世纪》,总共有100多集。这部片子看得我热血沸腾,其中有两句经典台词,至今都激励着我: “成功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一部关于房地产的片子,主人公叶荣添成了我的偶像。我记得当时数过,他应该有17次创业,16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实现了无烟城的梦想。说起来很多朋友一定觉得我天真可笑之极,就因为这部电视剧,我决定重新读书,从包工头的目标,立志未来要做地产大亨。我就是这种敢去相信的人,倔强的、执着的,想明白就去做的人,哪怕所有人质疑我,反对我。当时我的家人确实还以为我是在工地上干累了,又想偷懒回学校混日子。我骨子里的天真,到现在都没有变。不论过去给自己挖过多少坑,也从未后悔。我从一个坑里挣扎着爬起来,又不断地把自己推进一个更大的坑打滚,这就是我。或许这是我为什么喜欢《盗墓笔记》里“无邪”的名字,也是我为什么那么地喜欢这么一句话:“因为天真,所以勇敢。因为勇敢,所以执着!”不知道那种义无反顾的冲动,在人长大之后还能保留多少,我也因为一直幸庆自己抱有这样的东西,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我现在自己做公司,有时候招人,骨子里并不是那么在意年轻人的学历和经验,反而更喜欢一个人身上有点天真的劲头。因为我知道,天真的人,大多能走得更远。
◆◆◆
理想终是要有的,万一改变命运了呢?
从想做古惑仔到当包工头的现实出路,再到有了当地产大亨的志向后,我实实在在地回到了校园。那个时候,我比原来的同班同学低了两级,学习上拉下的差距已经不止是一两年而已。
当一个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专注力引爆的自身潜能将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初中三年的落下东西补了回来,再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把高中三年的英语单词背完、三年的高中数学全部自学完。如果把补习班的高四算上,我两年跳了两级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里面,所有的同学睡觉睡到自然醒,但我每天六点半就蹲在了自习室,如饥似渴地泡在图书馆读商业经管书,自学了商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
我觉得人一旦知道自己内心里真的想要什么,所有过程中在别人眼中的苦都是甜的。旁人认为我是在拼命,在我而言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真的是一件很嗨的事。每一个时间点的进步,我都知道这一切离梦想都还很远,但它是在越来越近,我就很陶醉。所以我特别喜欢后来做出版时与付遥合作《输赢2》的过程中,他向我表达的提纲挈领的一个心境: “人生本是过程,输赢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不是没走过弯路。
◆◆◆
人生不可能笔直前行,但可以少走弯路
大学毕业后,我卖过保险、做过房产中介,帮朋友做网站失败,平均三个月换一个公司,在理想和现实中做过无数的挣扎。这些弯路从来没让我灰心丧气过,因为总有更好的目标在牵引着我,不断改变方向,不断调整罗盘。
我并不相信所谓一帆风顺的人生,我觉得所有人在找到自己“正确”的职业生涯之前,都应该去“寻”它,试过一些错,经历过一些成长,得到的才更宝贵。
走上出版业之后,我的罗盘才最终在“内容”这个领域定了下来。26岁做总经理,29岁当总裁,33岁融资千万做公司。在此之间,我先后带领团队策划出版了《自控力》《拆掉思维里的墙》《人生不设限》《罗辑思维》等超级畅销书……与李开复、时寒冰、宋鸿兵、陈志武、罗振宇、乐嘉等众多商业名家、知名IP深入合作。我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在知识内容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开花结果。
回顾这18年的苦乐得失,我深知思维和格局对于更长时间轴上的自我塑造有多么重要,找到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目标与梦想后,能激发的潜能到底会有多大。所谓精进,就是思维与格局上的精进。我看到很多和当年的我一样迷茫的年轻人,我很想告诉他们:人生不可能完全走直线,但是我们可以少走弯路。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看完了我的故事,或许你们觉得我在给你们励志。其实不是。
从事图书出版十多年,我见证过无数超级畅销书的诞生始末,我身边有很多事业做得很好的作者、企业家、老师和同事。和整个中国内容产业的最前端打交道,我始终没有敢怠慢过自己的成长。而这么多年,我也始终以虔诚的姿态,向每一个创造和分享知识的人致敬。
从这么多年管理工作到现在开始自己创业,我看到很多迷茫的年轻人,在我曾经绕过的弯上纠结,在那些思维的坎上摔倒。创业的成功首先是团队的成功,我希望我们的创业小伙伴们都愿意敢去相信,都能够有一个更高的思维框架,激发出自己内在的潜能携手精进,退则生死相扶,进则举杯相庆。做才是得到,做就一定能够得到。基于这个初心和发愿,我想能不能把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领会到的来一次自我总结,也把这些东西分享给我创业团队的年轻人,再进一步想,能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都从中获益?或者做这样一个内容产品,是否对一家原创内容开发与知识IP孵化的公司带头人来说,也是一次自己的亲自探路与经验摸索呢?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
我们常说“时间是一张网,撒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收获”,可是,我们到底该以何种手法撒网,又撒向哪片河域,才能以三分的力气获取七分的回报,而不是七分的力气获得三分的收获呢?
所谓精进,首先是我们思维上的不懒惰。知识常常似一团巨大的棉花包裹我们,看似充充盈盈,实则并无实用。甚至降低了我们获取更多实用内容的效率,产生了事倍功半的负面后果。
于是,我和我的搭档张雪松先生创立的“拾用”品牌团队,在喜马拉雅的平台上,开创了这样一个节目。我们希望《思维的精进》要做的事是为用户铸造一把锄头,而不是提供一片荒杂的草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的精进》不是为了单纯地抢占用户时间而抢占时间,也不是单纯地节约用户获取知识的时间,而是在于希望通过提供的知识让用户更高效地连接世界,这也是我们创立与闻传媒时的初衷和愿景,也是“拾用”这个全媒体品牌的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我,和我做这档节目的价值。这不是一篇励志文,也不是一篇干巴巴的知识文。我只想坦诚地分享自己,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这档节目能够真正给你一些启发。
最后,欢迎关注全媒体的知识分享品牌“拾用”,我们一起“让知识更新成为习惯”,我在“拾用”,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