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说过的抱歉,包含几分真心?

1939年9月1日,波兰在德军有预谋的闪电袭击战后沦陷,随后德军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波兰人民就此坠入人间地狱。截止1943年底,大约40万犹太人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内遇难。战争结束后,联邦德国在“起飞”的同时开始努力修复对外关系,但在东欧各国人民的血海深仇面前,德国的一切修好政策都显得苍白无力。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到访波兰第二日,恰逢华沙阴霾弥天。当联邦德国的国歌响起时,无数波兰民众在欢迎仪式上闪烁着愤怒而悲情的泪光。勃兰特缓步走向死难者纪念碑,恭敬地献上花圈之后,毫无预料地跪下身去默哀,惊愕了在场的所有人。有评论家说:“他没有必要下跪,而他却为那些应该下跪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但勃兰特却说:“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华沙之跪,没有回避,没有申辩,只有无声的真诚道歉。

你所说过的抱歉,包含几分真心?_第1张图片
华沙之跪(图片来源网络)

纵然有一半之多的德国人都认为勃兰特下跪谢罪的行为不妥,但寒风凛冽中的“华沙之跪”却为德国挽回了自尊,令其真正重返欧洲,走上了正常的发展之路,足以见其历史意义之深远。这一跪彰显了道歉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其关键就在那坦坦荡荡的真心

美国精神病学教授艾伦·拉扎尔就在其著作《道歉的力量》中诠释了真诚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诚心道歉的方式来改善人际互动。道歉是一门科学,艾伦·拉扎尔则是该领域的权威。他不仅仅在理论上全方位地阐释了道歉,还以各种真实案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作为艾伦·拉扎尔十年研究的结晶,《道歉的力量》是他累计了一千多个道歉事例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在全球倍受欢迎,而道歉这一“俗世中的救赎仪式”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你所说过的抱歉,包含几分真心?_第2张图片
《道歉的力量》 [美]艾伦·拉扎尔著

PART 1 伤害已不可挽回,道歉还有什么意义?

01 道歉是疗愈创伤的一味良药

当人们受到冒犯时,会感到受伤。很显然,道歉并不能疗愈身体上的创伤。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例子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需要道歉,是因为更想弥补自己受伤的心灵

很多时候,冒犯者不但做错了事,而且还侵犯了他人的自尊,但也有一些人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羞辱了别人。当员工讨要五险一金不得反被开除的时候,他们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令自己倍感羞愤,可是自己作为受害者有错吗?当孩子的日记被父母“检查”时,孩子的个人空间和隐私被所谓的关爱之名践踏,孩子有错吗?当主妇忙碌了一天被丈夫指责“你不就是带个孩子,有什么辛苦”之时,女人感到疑惑了,子宫难道真的是原罪吗?身为人的尊严和价值被无情贬斥……

被离职的员工、被掌控的孩子、被忽视的妻子,他们为何需要道歉?因为他们没有错,身为被侵犯者的他们需要尊严。

02 道歉令我们珍惜志同道合的人

志同道合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词。人们怎样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道歉就是这一过程的试金石。廉颇和蔺相如是怎么从看一眼对方都嫌弃变成惺惺相惜的?是因为廉颇的负荆请罪使人看到了他的一片赤诚,使蔺相如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是值得交的朋友。那么,如果没有负荆请罪,历史还会有这一出将相和吗?

PART 2 为何不能真心而主动的道歉?

要是所有人都能真心主动地道歉,恐怕早就实现世界和平了。可惜事与愿违,在某些人或者某些国家的心里,主动道歉简直就是自己伸脑袋过去让人家剃掉一半!

01 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道歉

没错,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主动道歉。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去道歉总是那么让人难为情,况且你不知道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艾伦·拉札尔在《道歉的力量》中列举了许多可能的反应。

万一对方情绪激动要绝交呢?

万一对方不接受道歉,不愿原谅我呢?

万一对方提出什么我难以承担的惩罚或者补偿要求呢?

万一对方执意要把事情闹大,甚至在别人面前搞得我很难堪呢?

万一对方……

是的,你猜不到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所以在是否道歉方面,我们总是矛盾不已。

虽然猜不到对方的反应,但是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

我不想道歉,因为这意味着是我的错,而且是我主动示弱的。

我不想道歉,因为我不想让步,不想否定自我、失去自我。

我不想道歉,因为我不想承认我输了,主动向对方低头了。

我不想道歉,因为我不想低声下气地去剖开自己的感情以获得对方的谅解。

我不想道歉,因为我不想拉低自己的尊严。

我不想道歉,因为我……

这样的理由,我猜你能找到很多条。

02 主动道歉的动机

承认吧,明明知道自己冒犯了别人,但硬撑着不去道歉,只会让自己在内疚感和羞耻感中倍感煎熬,如果你还有良知的话。

从心理学层次来说,良知是三种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同理心、内疚感和羞耻感。同理心使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内疚感驱使人做出一些弥补之事;羞耻感则令人想要躲藏,亦或是激起自己恢复形象的决心。这些情绪,往往是同时体验到的,构成了我们渴求的善良、正直等优秀品质。

良知固然重要,但是有些人没有。

有些冒犯者可能是难以启齿,始终说服不了自己去主动道歉,于是一直拖到事态失控的地步。但有些冒犯者莫名骄傲,认为自己的字典里没有道歉二字。但是他们后来还是道歉了,因为他们害怕声名受损、害怕被抛弃,或者是他们不想承担一丁点儿的惩罚,想用道歉来逃避问题。

03 你的道歉是否出自真心?

许多时候,道歉并没有发挥想象中的作用,那多半是因为缺乏真心。道歉不得要领,很可能是因为你压根儿就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从内心里觉得做出道歉这种行为是迫不得已。

为什么人们讨厌熊孩子?大概率原因是孩子背后的熊家长,不把错误当错误。

去亲戚家里做客,孩子弄坏主人家的化妆品、手办、平板电脑、手表等高价值物品,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不过是常用的物件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有熊家长埋怨主人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收好,既然能让孩子接触到,那就要承担可能会被损坏的后果啊。他们压根儿就不觉得是自己的错,给你口头道个歉就已经很委屈了,还要什么补偿?

艾伦·拉扎尔在《道歉的力量》中建议我们在道歉之前反思以下几点。

我的行为是否真的伤害了别人?

我的行为给谁带来了伤害?

我的行为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

我应该就哪些具体行为道歉?

对于简单的两人沟通,这些内容只需你自己梳理清楚即可。但如果事态比较严重,你可能需要把每一条都讲清楚。但最关键的在于,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PART 3 表达诚意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认错之后,才是道歉的重头戏。你需要的不仅仅是承认自己错了,摆出自己诚实的态度,还需要在解释之后做出善意的补偿

01 主动补偿,更能让人看到你的诚心

认错之后的自责、自制很重要,但这对某些比较深刻的伤害来说是不够的。

当年上秘书实务课上的一个事情,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大概过程就是女生小A迟到了,实务老师要求她退出门外打报告再进门,小A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直接掼门而去。下堂课小A在讲台上道歉,但却阴阳怪气地讽刺老师小题大做,嘲笑老师四十多岁了连副教授都没混到,意思就是说你一个水平不怎么样的讲师,凭什么来教我们?

连我们这些一贯喜欢和老师唱反调的人都觉得小A太过分了,本来就是自己做错了,居然还侮辱老师。因为小A的缘故,实务老师被彻底激怒,拒绝为我们授课。停了两次课之后,团支部书记、教导员以及班长出面道歉,终于挽回实务老师。恢复上课那天,实务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向全体同学道歉,为自己造成的教学事故向大家表示歉意,并自己付费购买了一个线上课程赠送给我们,以作补偿。当年的线上课程是新事物,价格比现在贵多了,我们当时觉得老师肯回来给我们上课就是万幸了,结果老师给出这个补偿,真得让我们觉得受之有愧,纷纷对实务老师路转粉。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道歉真的不是一句话的事。实务老师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如今毕业十年了,同学们聊起天来的时候,还时不时地提起小A欠实务老师一个道歉。道歉或许令你觉得一时难堪、难过,但是道歉的影响力是潜在的,你的性格、思考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的风格甚至自我教养,都会受到道歉行为的影响而产生新的改变。

02 在协商的道路上,锲而不舍

在各式各样的道歉中,艾伦·拉扎尔尤其关注协商道歉。他在《道歉的力量》中用整整一章陈述了协商道歉的内涵。协商这个词听起来很正式,充满了商务的味道。但其实协商是一种很常用的道歉手段。无论是人与人的协商,还是国与国的协商,抑或是公众人物与其支持者之间的协商,都是推动道歉走向有效性的好办法。

换言之,协商是个未尽的过程。只要还有协商的余地,道歉就有望达成,问题有望解决,关系有望修复。

就现实世界而言,冒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有效的道歉却显得那么稀缺。我们虽然懂得这其中的原委,却总是做不好这些简单的要求。我们担心别人的反应让自己难堪,担心失去朋友,担心对方的要求自己做不到,所以难以开口道歉。

真正开口道歉前,我们往往迈不过自己心里那道坎,道歉意味着什么?道歉意味着自己做错了、失败了、低头了、示弱了,甚至会让自己觉得自尊受到挑战。

但如果你能真的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伤害了某些人,给别人带来了难以忽略的困扰,那么请你鼓起勇气去道歉吧。不要让内疚感和羞耻感困住自己,也不要让外部压力击毁自己,诚恳地承认错误,取得原谅。

如果自责和解释不够,也千万不要放弃,继续带着你的真心去寻求机会,去协商,去补偿。不要无视被冒犯者的心灵创伤,也不要丢掉志同道合的朋友,更不要失去善良正直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所说过的抱歉,包含几分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