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纪事

清明纪事_第1张图片
紫藤花开

还记得否?清明是如何过的? 前几天的清明下雨了,又让人想起杜牧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然而,我却对清朝顾太清的《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颇有感触。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三爷爷去逝的时候,我恰好在国外。当时说是癌症,拖了一段时间也就去了。现在回想,竟然已经不再能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好似一切都淡淡的。

曾祖母一共生了7位子女,好似在那个年代挺正常的。大爷爷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不再了;爷爷排行第二,是被抱养出去的孩子;四爷爷比我爸稍微大一些,但是他没有结婚,在我不记事(大概三四岁吧)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一直到去年过年才再次见到,之前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失联的;据说已经娶妻生子,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神秘的四奶奶,只是她打过电话过来,说让家里人注意他带了钱,别让人给骗了,于是他乖乖地把存折保存在老家。幺爷爷也没有成婚,长期不在家,回来时就在三爷爷家里吃饭。因此,几位爷爷中,印象最深的是我爷爷(长期缠绵病榻),然而三爷爷确是我出生以来走得最早的。

海棠独开

清明纪事_第2张图片
一支海棠

在我们村子里,三爷爷去逝之前还担任着队长的职务,他的文字功底不错。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农村人勤劳的代表。他们夫妻种的地包括一家四口和四爷爷、五爷爷以及我们家的一部分。所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田间劳作,他家的地打理地很整齐,阡陌纵横。偶尔空闲下来的时候他又去建筑工地帮别人担水泥。所以虽然劳累,但是日子还算可以。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给两个女儿撑起了一片天空。

我小的时候,重男轻女的风气还非常严重,然而三爷爷却对他的小女儿颇为宠爱。当然这种“过度”的保护,后来也不一定真的保护了。 我曾经很羡慕小姑姑,她只比我大几岁,却从小都不干农活,更不用说去捡柴、做饭、担水了。直到他嫁人的时候,很多东西也不会。但是三爷爷并不在意,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一表人才,也颇能干活;小女儿出嫁也比较顺利。

枝头春闹

三爷爷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聪明、富有责任感。在当队长的时候,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比如他为村里低保申请修建房子,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他的四弟五弟。或许考虑过吧,只是最终没有付诸行动。 他是非常支持我读书的人,说我们村里至少也出了大学生。在我童年被忽略的日子里,他的关注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没有饭吃的时候,去他家一定可以得到款待。但是却也总不愿意频繁去他家打扰,宁愿选择独自倚着门槛,默默地睡过去,然后起来再去上学。

几度寒食

清明即寒食,远离烟火,然而对于三爷爷来说,没有什么比喝酒抽烟更酷的事情了——他要抽那种自己卷的“叶子烟”。或许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在花甲之年便去了。在我印象中,三爷爷似乎拥有铁打的身体,永远具有旺盛的精力,也从来不曾生过大病,与长期输液打针的爷爷可是两个极端。可是突然之间他便离开了。刚听到消息时的那几天时常泪流不止。两三年过去了,我也就在他坟前去拜祭过两次,现在提起只是一片唏嘘。

清明纪事_第3张图片
火棘—网络图片

他的坟就在他家的那匹山脚,左边一片野生的火棘,传说过去有一路兵马被困一山,炊断粮绝后靠吃此果度过灾难,就把此果叫“救兵粮”。右边是一棵古老的泡桐树,还有一棵皂荚树。从我小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那里。山上还有很多橡树,当年我和同伴时常背个背篓去梳树(橡树)叶,现今,秋季的落叶飘零,漫山遍野。我想,他现在住的这也算是风水宝地了吧。辛苦了一生,终于可以休息了。我没有见过他最后的样子,所以宁愿他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精明能干,眼睛炯炯有神。

清明纪事_第4张图片
泡桐花

还记种花

可以说三爷爷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和社会,他对女儿呵护备至,尤其是小女儿,以至于她非常率真、直爽,五谷不分;养完女儿,再养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他的人生里面充满了忙碌和应酬,从不露出脆弱。他亲手娇养的花,亲自呵护成长:颤颤巍巍地播种、施肥、驱虫……

又是一年春来,海棠花依旧。故土未改音貌,种花人远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