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那一天,我漫步在岚山头

原来觉得,汾水到岚山头,路太远。从汾水东行,经过安东卫街里,或者从玉泉二路向南,转而向东,在一个叫下马台的地方再上一个大坡。上世纪90年代岚山头就是岚山的城里,有大超市,有活跃的商业街。当时还有专门的一趟车,连接着安东卫到岚山头的某超市。

岚山头,是我真正接触社会基层的地方。刚到岚山头的时候,那时的岚山头是全岚山的经济重心,大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城中村改造更是全区的首选,岚北港区的推进服务,岚山港有关项目的推进服务等等。那时觉得,全街道上下到处都有使不完的劲,说干就干,说上就上,哪有什么时间来讨价还价。那时候有事请个假也是颠量再三,觉得伙计们都是绷着弦,自己离开总感到不合适。

在新老书记调整后的下一年,大院内部竞聘岗位,我报名竞聘办公室岗位。几年的办公室工作,我已深知这一岗位的艰苦程度、压力指数。虽说在岚山头工作已有几年,经常和各个村联系工作,可各个村的具体位置我还真分不清楚。

在所有的竞聘环节完成后,我趁着这一间隙,走出大院,熟悉一下我所工作的地方。我从大门口右转,向西,漫步在圣岚路上,边走边思。我一直走到了王家庄子。说句玩笑话,当时想的只是岗位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岗位所承受的压力没有考虑太多。

在街道全员推进重点项目的时候,办公室往往以留守团队的方式出现。前方工作的进展,需要后方人员的联络协调,信息提报,新闻推介。虽说留守的工作是孤独的,可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白天的工作依然忙碌,夜间的值班更是困难,2881796和2881847两部电话就在头顶,办公室沙发就是床,电话一响,随时接通。夜色中,朦胧的睡眼看不清来电显示。仅凭声音来分辨来电人,然后马上喊出对方的称呼。这两部电话,对于前方人士来说,就是他们心中的家。我们得让他们听出家的感觉。

在前方人员阶段性工作完成后,所有人员在海州路礼堂点名,看到熟悉的面容,我们为自己融入到这支光荣的团队而倍感自豪。

岚山头的这支队伍,引起我长久的牵挂。在岚山头的日子里,习惯于长期地连轴转,偶然的休息日,竟也不知道怎么去安排。曾经熟悉的日照城里,变得很是陌生。昔日的同学好友,见面的机会也渐渐变少。那时,年幼的孩儿一星期也最多见到一两次。一次抽空到幼儿园去看看孩子,孩子见了我,大声地叫着爸爸,牵引起我内心的一丝酸楚,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又转。这就是岚山头时代的我,我们。

岚山得名于山,受益于海,岚山头更是如此。岚山头曾有着全省第二的渔业捕捞船队,海上收益很大。曾贡献了岚山工委办事处时期税收的一半左右。服务于港口的发展,岚山头的贡献是第一位的。港口崛起了,岸线奉献了,渔民转产了……

而今我已离开岚山头,但岚山头的潮来潮往,那咸咸的海风,高亢的岚山号子,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那年的那一天,我漫步在岚山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年的那一天,我漫步在岚山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忘不了,我的岚山头。忘不了,那年的那一天我曾经漫步在岚山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年的那一天,我漫步在岚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