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经计划的反思

    不停向前的途中,又是回头看看从前走过的路,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今天,漫无目的浏览电脑文档时,发现了去年感恩节时的任务计划。想在此文中分析对比一下曾经喜欢盲目做计划的和现在更加理性的自己。


对曾经计划的反思_第1张图片
这是去年感恩节前给自己定的假期计划

    在大半年以后的我看来,这些定下的任务/目标,还是太naive了。

    首先,凭记忆回忆一下当时的成果:在假期结束后,第一项cognitive neuroscience这本书看完了大概六章;第二项好像没做;第四项(因为打字错误少了第三项)这本书似乎是学年后期,也就是感恩节后一段时间才看完的;第五项不记得做过;第六项完成;第七项属于半完成 -- 每天坚持冥想但是只有五分钟;第八项没进行多少;第九项没做;第十项没做;第十一项完成。

    总结一下,11项任务,最后只完成了两项,完成率为18%。

    这反映出我当时做计划的方式方法存在严重问题。以后总结几点:

    1. 对自己能力高估+目标不明确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一项任务。当时接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不是太久,也没有多少看论文的经验。虽然说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一本认知神经科学入门的教科书,其难度和信息密度对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如我还是有挑战的。且这本书的前十章总共有500来页。一天看五十页知识密度很大的教科书(考虑到我那时正式入门不久)不现实。

    另外,那时的我似乎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看课本十章”。我对认知神经科学感兴趣不假,但除这本教材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别的学习资源,比如Youtube,比如别人的博客。我却决定死磕课本,以数量来衡量结果。认知神经科学也分很多个研究方向,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导致我在一些课本里比较难且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里耗了很长时间。

    Pursuing quality is wiser than pursuing quantity. 还有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2. 没有量化标准

    一眼看去,我的许多任务项都很模糊,没有列出具体的持续时间和衡量标准。比如第八项的“可汗学院物理”。OK,我想在可汗学院(一个网站)上学习物理知识,但具体学哪些模块呢?另外,我每天应该看多少视频,投入多少时间,都没有详细写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看到这个任务就想着自己可以推到明天,第二天时又想着推到明天... 最后,这项任务几乎没有做。仔细看看,这个计划里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还有,我为数不多几个有量化标准的任务,如第九项,喜欢单纯用每日投入时间来衡量。这个方式有时可行有时不行。如果是看书,给自己规定具体时间,也就罢了;但一些更复杂的任务,像学习网络爬虫,显然不行。毕竟,爬虫需要钻研,而且最好是以分散的知识点或者任务里程碑来作为量化标准。比如:今天的任务是爬取豆瓣网站关于某电影的评分数据;明天的任务是将爬取的数据制成图表... 

    3. 精力太分散

    可以看出,我的任务分散在不同领域:神经科学,文学,历史,物理,考试,计算机科学,等等 -- 很分散。即使我感恩节有十天的假期,时间充裕,我每天算去合理作息合理放松的时间,剩下有多少时间精力来分配给这些任务呢?而且研究表明,人们通常不适合多任务处理(multitask)。我的每个任务都会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认知科学还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不同任务间转换时(switching tasks),精力也会受到损耗。这些因素都会最终阻碍良好的认知表现和工作效率。

    随着时间的迁移,我已慢慢学会更好地聚焦,能摈弃或推迟一些优先级不高的任务并打时间差;有时还会将任务分成“长线”和“短线”... 总之,在尽量减少multitasking。

   ----------------------------------------------------------------------------

    今天总结了几点制定计划时总是耽于执行的原因,以示警醒。其实总结出来的这些原则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被称为“老生常谈”,但因为我们对自身认识不足,经验不足,或急功近利,同样的错误犯几次都是可能的。这篇文章只分析了当时的我哪里做的不好,但以后还会深入探讨为什么做的不好 -- 只有不断自我观察并分析,才能被“升级”成一个离自己目标更进一步的version。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曾经计划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