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迷思

成绩迷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十月份,又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了,前两天重新回顾了一下过去一学年的成绩。虽然说大学的考试没有太大的考核效果,但是还是可以用来审视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上学期只有财政学一门背背背类型的科目,其他都是统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这类需要理解计算的科目。自然,我就按照老方法,考试周一直在刷计算题,整理其他科目的知识框架等,最后三天开始背财政学的知识点,一边背一边哀嚎“我是理科生!我讨厌背东西!”

成绩出来,果不其然,统计97分,财务管理95分,而财政学只有可怜兮兮的72分。

现在我重新看这份成绩,感觉它不仅仅是几个数字,有几个值得我思考的点。

误判心理学——避免不一致倾向(自证预言)

我复习的时候想着:我是理科生,不擅长背材料呀。出来的成绩不好,我就对自己说,唉果然,理科生就是不擅长背东西和瞎bb呗。(理科生说:这个锅我不背)这个心理过程其实犯了避免不一致倾向的错误。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否定的暗示,相应的,我的身体为了和大脑保持一致,会无意识的做出相应的行为——效率下降、懈怠等,好让成绩出来的时候自证预言。其实不是理科生背不了材料,只是我自己背不了而已。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好结果,就在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前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斯托克代尔悖论——直面现实的残忍,对前途充满信心。

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得不会拒绝。过去的自我就像是一个人设,影响一个人当下的想法行为,人总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人设。有时候为了维持人设做出的决定,会违背当下的意志。其实有点连续性的意思。

一个人初来乍到,为了融入当前的群体,他可能会积极参加团体聚会,表现得很开朗,和大家谈笑风声。但是其实这个人不怎么喜欢喝酒聊天的聚会形式,下班后他更愿意回家一个人看看书,运动跑步。如果拒绝聚会邀请,别人可能会觉得他变了、不合群了等等。在这种情境下,有的人为了维持自己的人设,会违心的继续和大家吃喝玩乐;有的人则遵循自己真正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性的弱点》里写道: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赞同,就让他在谈话的开头先说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当你试图说服一个人,如果他率先说出了“不”,他的内心开始抗拒,那么他身体的各个组织都会一起抵抗,就像防御外敌侵犯一样;相反,如果一开始他先给予肯定的回答,他的身体就会处于放松的状态,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即使最后仍无法达成共识,也不会演变成激烈的争吵。

技能学科VS知识学科

为什么财政学这种全文字的,知识型的学科我觉得很难学?这学期还有3门这样的课,不能坐以待毙了!

把目录画成思维导图,再把细节知识填入;思考该学科的框架体系、背后的思维模型......如果听不下老师的讲解,就自己尝试尝试吧,总归还是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对于你不想做,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

史铁生在《直面烦恼,认清孤独》中写道

以我的经验看,不管对什么人来说,也无论在什么局面下,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是分析处境,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知彼呢,就是要弄清楚外部条件允许你干什么,和要求你必须干什么。前者是估计了你的能力,而后设定的理想或愿望。后者则包括:你想干,或者也能干,但阻碍巨大到希望非常渺茫的事;以及你不想干,但必须干的事。也可以说,前者是目标,后者是为达到目标而铺路。

我们会遇到许多你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的事。与其抱怨,不如刷新认知,提高效率,尽早完成它。更何况,这件事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有用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绩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