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1%的灵感?给工作、生活带来意外的惊喜。

![Uploading 混乱.001_123150.jpg . . .]

为什么你很努力的工作,却没有取得令人傲娇的成绩?或许你只是缺少了一点灵感和运气。

爱迪生说过一句话:天才是 99% 的汗水,加上 1% 的灵感。我们尽情挥洒着99%的汗水,这也成了我们主流的教育观。比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勤学苦练,想要取得成功,就得下笨功夫。

进入职场,勤学苦练的本质没变,只是改进了方法论。比如下面这些思想,我们都耳熟能详了。

先来说第一个,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咱们在今今乐道讲过,告诉我们要删繁就简,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第二个是慢思考,大脑一次只能完成一个任务,多任务进行大脑就宕机了;

第三个要有自控力,对自己严格自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还有时间管理法、刻意练习、任务工作表、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等等,这些思想都非常好,一个人如果肯下笨功夫,又掌握这些方法,他取得的成就一定远远超过大多数人。

但是,想要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科学家,或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仅仅通过自身努力,掌握工作,学习方法,只是一个基本项,你还需要1%的灵感。

1% 的灵感从哪里来呢?《混乱》这本书名,已经帮我们揭晓了答案,再精确一些就是,从无序的力量中获得。

下面我们会带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无序的力量,帮你获得1%的灵感。

我们先说说第一部分,任意震动,脱离有序。

1975年的一月下旬, 美国音乐家——基思·杰瑞特的爵士深夜场音乐会,在德国科隆歌剧院举办,再过几个小时,1400位观众即将到场,杰瑞特将开始他的演奏。

这时候, 杰瑞特仔细地看了看演奏钢琴, 弹了几个音, 绕着钢琴走了一圈之后, 又弹了几个音, 跟他的制作人嘟囔了几句。然后制作人过去跟主办方说—— “如果你们弄不来一台新的钢琴, 今天就弹不成了。”

当时是出错了, 歌剧院没准备好乐器,钢琴的毛毡磨损坏了,高音部听起来很刺耳,黑键听起来拖拖拉拉,白键走调了,脚踏板也出了点故障,最重要的是,钢琴太小了,根本弹不出足够大的声音,覆盖科隆歌剧院的空间,让所有的观众都听到。

所以基思·杰瑞特就走了,他走出去坐在他的车里, 主办方这边负责对接杰瑞特的是个小姑娘,他找到了钢琴调音师,但已经来不及弄一台大钢琴了。她走出去,站在雨中,开始跟杰瑞特交谈,求他不要取消那场音乐会。杰瑞特看向车外那个全身被雨浇透的年轻人, 心中升起了同情, 说道, “别忘了啊——我只为你这样做。”

几个小时后, 杰瑞特真的走到了歌剧院的舞台上, 坐到那个弹不了的钢琴旁边,开始了演奏。

当音乐逐渐响起的时候,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杰瑞特避开了那些高音部分, 他一直用键盘上的中音区演奏, 这使得音乐非常舒缓, 还有环绕音的效果了。 而且,因为那台钢琴的声音太小了, 他要在低音区制造一些,有轰隆隆声的即兴重复片段。 他还站起来转身 用力敲击琴键,极力地想要弹出大一些的音量,好让后排的观众们都能听见。

那次表演很令人兴奋。 既有安静的质感, 同时又充满力量, 非常有活力。 观众们很喜欢这场演出,在演出之后继续保持了对它的热爱。

因为那场科隆音乐会的录音,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钢琴曲专辑 和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爵士独奏专辑。

基思·杰瑞特遇到了个麻烦,打破了他对钢琴演奏的掌控感,进入了无序状态。换句话说,因为这次钢琴的震动,反而成就了基思·杰瑞特。

本书的作者,蒂姆.哈福德把这种震动,叫做任意震动。没有精心布局,随机发生,让你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从有序进入到无序状态,我们不应该逃避,要面对这种震动,解决掉这些小麻烦,从而获得出人意外的惊喜。

如何利用任意震动,解决一个真正复杂的问题呢?

哈福德举了个例子,你试着去制造 一台喷气式发动机。 这工作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可变因素, 工作温度、材料、 所有不同的维度、形状。 你不能一次性解决全部这些问题, 那太难了。

**那你会怎么做呢? **

你所能做的就是试着一步一步地解决。 你做出了几种原型出来, 然后你会做出一些改变, 做一下测试之后再改进。 再做出一些改变, 做一下测试之后再改进。 这种边际增益的理念最终可以让你做出一个很好的喷气式发动机。 这种方法全世界都在用,没什么新意。

根据二八法则,20%的人占有了世界上80%的财富,同样,你要解决问题,就要跟80%的人想法不一样。

如何产生一个好的想法,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呢?

** 方法是:** 针对一系列的麻烦,你可以随意一点, 在工作的初期阶段, 你可以做一些疯狂的事, 你可以试着做一些并不管用的傻事情, 而这可能会使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 原因就是 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所谓的边际增益, 会逐渐带你走进死胡同。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随意一些, 那结果就会不太一样了, 你解决问题会变得更加高效。

贝佐斯在成立亚马逊初期,就做过很多疯狂的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恰恰是这样,让亚马逊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比如,贝佐斯刚在网上卖书时,就承诺书价比传统书店便宜,当时根本就做不到,他打算先干起来再说,然后再解决遇到的困难。

最疯狂的一次是,亚马逊刚上线一周,销售额达到了14000美元,公司人手有限,只发送了800多美元的货物。这时候雅虎总裁杨致远给贝佐斯发了邮件,问他是否愿意将亚马逊主页放到雅虎网站上,这样可以帮亚马逊带来大量流量。

贝佐斯答应了,先干起来再说,工程师都惊呆了,警告贝佐斯是在用消防水管喝水。流量起来后,亚马逊的势能随之增加,大量的资源开始向亚马逊倾斜,各种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如果你的打法是什么都事先计划好,按部就班进行,那就只能获得边际增益;增加任意震动,主动拥抱不确定性,让自己脱离有序状态,这样灵感会被激发出来,就有机会带来指数级增长。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部分,创意的工作不需要凝聚力。

在团队建设中,我们强调,要增加队伍的凝聚力,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战胜困难。但实际上,很多创意性的工作,是不需要凝聚力的。

哈福德给我们讲了一个数学家帕尔·埃尔德什的故事。

埃尔德什是有史以来发表数学论文最多的人,他居无定所,机动作战,一生发表论文高达1525篇,而且质量都很高。他在任何一个学术机构都不会停留很长时间,跟别人合作完论文后,就到下一个地方。他像是一个随时插拔的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一直是自由合作状态。

所有的数学家都喜欢他,他的水平非常高,在冷战期间,有本事多次出入苏联和中国,以一己之力促进了两个阵营的学术交流。他不知道什么叫凝聚力,跟陌生的数学家,任意震动产生新的灵感。如果周围长期是熟悉的同事,都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中,创造性就会大打折扣。

哈福德说,把人组织在一起工作,有两种类型的队伍。

第一种队伍讲团结,追求所谓“黏结的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 ,就好像奥运会比赛中的皮划艇运动队一样。这种队伍比较适合那些目标明确,工作方法也明确的工作 —— 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你只要去做就是了。对这种工作来说,齐心合力是最好的。

第二种队伍讲多样性,追求所谓“搭桥式的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 ,就如同数学家之间互相合作。这种队伍适合没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 —— 一个外来的新鲜思想更可贵,人们想要的是灵感刺激。

心理学家凯瑟琳·菲利普斯和几个同事把一桩神秘谋杀案交给了一些学生解决, 这些学生被编为四人一组, 每组都得到了 含有一个案件信息的卷宗—— 包括不在场证明和证据, 证人证言和三个嫌疑犯。

编成四人一组的这些学生们,被要求找出真凶,找出到底是谁犯了罪。

这个实验中被划分为两个组,有一个组,四个人都是好朋友, 他们互相之间非常了解。 另一个组, 组内有三个好朋友,一个陌生人。

最后结果是,有陌生人的组解决问题更加高效, 实际上,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非常高。

四人都是好朋友的组, 他们只有一半的几率找出了真凶。 然而,三个好朋友一个陌生人的组, 即使那个陌生人 没有得到任何额外信息, 即使他们组员之间需要不断改变交谈的方式 来缓解尴尬。 但三个好朋友和一个陌生人的组仍然有75%的几率找出真凶,这两组表现差距非常大。

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有时候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多样性的队伍更容易带来任意震动,激发灵感。

上面两个部分,我们和你交流了从任意震动中,获得1%的灵感,甚至要主动的追求不确定性,来获取灵感。进而提出凝聚力不一定是好事,要打造多样性的队伍,制造任意震动,提高创造力。

接下来第三部分,对个人工作、生活有指导作用。我们将和你说说,混乱,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乍一听,感觉很不合理,混乱只会带来更混乱的生活才对。这里的混乱不是你想象的混乱,而是要把循规蹈矩的生活任意震动一下,让灵感随时随地迸发出来。

在1980年,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托马斯·马隆区分了归档者和乱堆乱放者这两种人。

归档者喜欢将文件收拾得整整齐齐,只是为了减轻焦虑,花很长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根本不会再翻第二次的文档,还舍不得扔掉,明明做的是无用之事还觉得自己很忙。

相反,胡乱堆放者把桌面当作临时文件存放处,桌子上的一堆文件并不乱,而是有逻辑的。你刚用过的文件在最上面。好的材料总是在手边,便于取用,用过就扔。乱堆放的人时不时地会抓过一堆文件,查看一遍,然后把其中的大部分扔掉。当他们给材料归档时,他们理出的档案很小、很实用。

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循规蹈矩会耗费你大量的注意力资源,用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上,让你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困在牢笼里,出不来。

研究发现,做计划,最好只有中长期的,比如每个月要完成哪几件事,清晰的罗列出来。然后找时间,就像拼图一样,把每一件事都拼完。如果一时心血来潮,把计划具体到了每一天的每个时间点,看上去机械有序,但人并不是机器,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有一天没有完成计划,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混乱的背后是主动性,让人脱离机械有序的状态,进入到无序状态,更能激发人的灵感,发挥创造性。正如哈福德所说,在面对混乱的世界时,我们应该抵抗我们厌恶混乱的本能。

总结下:混乱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下笨功夫,严格自律,更需要灵感和创意。激发灵感和创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任意震动,拥抱不确定性,让自己进入到无序状态。

大部分团队都讲凝聚力,这对于低成本的重复性劳动是有益的,但对于创造性工作,就需要制造团队的多样性,打破团队的惯性思考模式,人为的制造一些不舒服,激发团队的灵感,提升团队整体的创造力。

最后,我们提到混乱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拒绝循规蹈矩的人生,从无序的力量中获得那1%的灵感,改善我们的生活。

我们所有人,有时, 都需要坐下来, 试着弹弹那台弹不了的钢琴。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创造1%的灵感?给工作、生活带来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