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还没怎么过,人,已到了中年。

不服老不行。那鬓角惊现的白发,那不复清澈的眼眸,那眼角堆积的鱼尾纹,那初见端倪的法令纹,那隐隐作痛的颈椎腰椎,那抬起来略嫌困难不能拎起重物的右胳膊,那连续走路就略感酸沉的脚跟,都在明确地告诉你,你的身体在走下坡路。你,已到了中年。

立冬之后,办公室里你第一个穿上了棉衣,穿上了长靴,步履不再轻盈。你渐渐养成了喝水的习惯,保温杯不再离手,只是,还不习惯往里面放枸杞。

你变得慵懒。下了班回到家里,窝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做,只想那么安静地待着,看黑暗织上屋顶,看路灯次第亮起。儿子放学回来通常将近十点,要吃晚饭,你不得不振作精神,为他做上简单的热饭热菜。看儿子吃得香甜,和他聊上几句。收拾毕碗筷,等儿子睡下,通常已近十一点。你疲惫地爬上床,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

你讨厌自己这种状态,却又得过且过,直到十天前,家里的老人突然住进了医院。

人到中年,开始较频繁地与医院打交道。偶尔为己,多半为双方的老人。

最近这些年,家里的四位老人“前赴后继”为医院做贡献,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好在发现及时,就诊及时,没有大碍。康复以后,每天服药,已成习惯。

这次不同。孩子的爷爷突发脑溢血进了重症监护室,在里面呆了三天,第四天才出来。一向坚持锻炼的八十七岁的老人,十天了,都躺在床上,右侧的胳膊和腿麻木迟钝,吞咽系统没有知觉。吃饭靠往胃管里打流食,导尿靠尿管。

兄弟姐妹轮流陪护,还有个歇班的时候,不至于连轴转。哥,姐,嫂子陪护得最多。你,上着班,付出的最少。去医院,也得趁中午或下午放学,还有,就是星期天。这个周末,你去了两个下午。你原本想趁老人输液睡着的时候,干点儿私活的。评个课啊,写点儿人生感悟啊,看看下周的教材啊。真正坐下来了,你却发现根本没有这个心思,你得注意瓶子里的水下得是否顺畅,有没有跑水,你得看看尿袋里的尿是否该放了,倒掉。帮他翻身,还要提防胃管从鼻孔里掉出来。听到老人唉声叹气你要宽慰几句,躺累了,要坐;坐一会儿,要躺。饿了,要一管一管喂饭,嘴唇干了,要拿棉签湿湿嘴。这些,你都能做。你唯一担心的是,一旦尿管拔掉,老人要小便,又不能下床,你该怎么处理?年轻的护士为老人下身消毒,你躲得远远的。隔壁的病友见你为难,说:闺女,进了医院,就不要顾及性别了。谁也不会笑话谁。可,这对于你来说,太难了!或许,只有在医院里,你才能看清生活的真面目,才能真正检验一个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孩子的奶奶也86了,自从老伴住院,她一天往返两三趟往医院跑,她和保姆步行拎着饭盒为老伴送来熬好的米粥或面汤。(好在家和医院离得不是太远)看着他“喝”下,为他擦嘴,给他掖好被角,为他擦拭身体。白天,等老伴睡着的时候,和衣躺相邻的空床上眯一会儿。

中午你接了儿子去看爷爷,让儿子帮忙喂爷爷饭。回家后,儿子不无忧虑地说:“爷爷病了,还有大伯大妈姑姑你和爸爸照料,将来我爸你俩老了,两张病床,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要请假照顾你们?那我也忙不过来呀!”“到时候,我们就住养老院。”“那怎么行!我不会让你们住养老院。——你们不考虑再生一个?”

儿子抛给你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生,是不大可能了。但是,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减轻孩子的负担却是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人到中年的你,带上泡着枸杞的保温杯重新出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