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oring
《神探夏洛克》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拥有超越正常人类智商的夏洛克,在没有足以引起其兴趣的案子时,就会在贝克街221号的房间里像疯子一样地焦躁狂暴,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
boring,boring,boring……同时砰,砰,砰,用枪乱射,在墙上打出好几个弹孔来。
看时不禁莞尔,boring,boring,无聊,无聊……这该有多无聊啊!
不过细想,常常感觉无聊的人不在少数。
对工作失去热情,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任何玩乐都提不起兴致,甚至一些能让别人兴致勃勃的人事物,在这些人看来也无聊透顶:
这有什么好开心的?!无聊!这有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的?!无聊!这有什么好玩的?!幼稚!无聊!
……
然而,无聊到底是什么鬼?
2.连接
从表面上看,无聊是因为一个人与世界失去了连接。
像夏洛克这种“人精”,其与世界的连接方式就是奇案大案,以及背后隐藏的那一位始作俑者:与凶手斗,与智商相当的作案者斗,其乐无穷,甚至是一种戒不了的瘾。
而我们一般人失去的连接,是少了陪伴,少了交流。
当然,也不全是因为这个。因为有时候一大群人在一起,你依然会感觉无聊。有时候一个人呆着,你也觉得充实有趣,如看书看电影闲逛看风景,此时无聊也是不见踪影的。
所以,外界链接的缺失只是无聊的其中一部分来源,并非全部。
在我看来,无聊的问题根源,主要还是来自心理。
3.不安
有一种无聊是来自于人的心灵深处的,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
你以为它是寂寞,但它不是。因为即使在喧嚣的人群中,你依然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你以为它是孤独,又不尽然。因为你本来就不喜欢与太多人有接触,平心而论,你大多时候还是喜欢独处的;
这种源自心灵最深处的无聊感是伴随着无力与焦虑的。或许叫它“不安”更贴切。你会发现这种不安无关物质的丰盛或贫瘠,无关生活的丰盈或匮乏——
实际上,很多在我们看来本应潇洒快乐的富人,名人,高官,他们有钱有权有势,人际关系正常,生活多姿多彩,家庭幸福融洽,最后却被这种感觉逼到了死角。
那,这种不安来自哪里呢?
从基督教来讲,是心不平安,是没有信靠。心灵没有仰仗,就会如同茫茫大海上漂着的浮木。
它连随波逐流都算不上,因为大海太浩瀚,你根本感觉不到水流动的方向。
自然就让人无所适从,甚至惶恐不安。
4.解构
要对治无聊,首先要对它进行解构。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会感觉无聊,此时你连时间的感受都没有。
例如你写小说时,灵感如大江倾泻,你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为之兴奋,不知不觉就写了一个下午。
又如你喜欢画画,你沉浸在创作的快感中,看的是笔下流淌的粗细有致、欢脱灵动的笔触,甚至因此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据说艺术可以让人更接近神。按我说,是艺术让我们更接近了生命的真相。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表。
总之,在做一件事时纯粹是为了“做”本身,忘了上班是为了养家,忘了写文是要发表,忘了画画是要成名……
忘掉目的,忘掉评判,忘掉价值标准,纯粹地投入地去做,你就一定不会无聊,因为“无聊”这个东东根本没有时间与空间进入你的大脑思维里去。
5.忘我
通过投入做一件来对治无聊,是心理学的常用建议。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究竟。
再进一步想想。
从上可见,既然是这些行为本身让你忘记了自我,继而不再无聊,那说明,重点不在行为本身,而在于你“忘我”的心理。
是的,如果你对艺术不喜欢,你甚至找不到你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仅仅是感觉到无聊并对此无能力为,那可以尝试让自己忘记“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没有了“我”,而无聊的主体是“我”,没有了“我”,无聊就无处依着,连出现的根基都没有。
显而易见,这种方法并不止是教你对治无聊,还教你对治所有的情绪:
喜,悲,沮丧,愤怒,痛苦不堪,得意忘形……只要你忘记了“我”,所有的情绪都无所依附,你就会发现,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又进了一步。
具体方法就是内观,你可以通过观想让自己脱离,你甚至可以成为另外一个“自己B”,看着这一个被情绪困扰的“自己”,那一刹那的时间,就是无忧无虑,不无聊也不寂寞不痛苦的你。
而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你会发现,你停留在这种境界的时间越来越长。
具体学习方法诸位自行百度。
6.丰盛
不错,上文教你的,是放下你的心理负担的方法:好的坏的,只要你不想要的,所有的。
那这一种放下,会让你失去什么吗?
不需要。
恰恰相反,这种放下会让你得到更多。
如,在佛教史上,慧能大字不识,却创立禅宗。
如,瞎子阿炳没上过音乐学院,没学过乐理,乐谱好象都不会记识,只用一把二胡,拉出一首曲子,很好听,可曲子连名儿都没有。解放以后,被杨荫浏教授录制后,才被命名为《二泉映月》,成为华人经典名曲。
………
事例举不胜举,都是因为“忘我”,而水到渠成。
轻省地生活,轻省地工作,让你的所作所为(只要不是伤天害理,违法犯纪,违背道德的)自然而然地结出果实,它会比你想像的更丰盛。
修行不是做一个苦行僧,修行人的生活也不是古佛青灯,晨钟暮鼓。
很多人以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我要快乐,要自由,要自在,就要在世俗意义上的物质有所缺乏,甚至主动放弃这一切;或者相反,觉得我要成功,就要让自己舍弃快乐,让自己每天活得像一只苦逼的、来回奔忙的屎壳郎,否则就觉得自己没有尽全力。
然而,那只是你的判定,事实并非如此。
恰恰相反,如果你的心是不自由的,你不但会活得很累,而且你的愁眉不展,惶恐茫然,会让你更难以得到你想要的。
一切,都是随你的心而至。不至,是因为你的心还没准备好。
你的心,做好准备了吗?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祝诸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