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32 李萍】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一、读书积累
①过愆(qian一声):过错,错误。
②定省(xiang三声):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请,昏定而晨省。”郑玄注:“定,安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后因称
子女早晚向双亲问安
③告匮(kui四声):宣告用度缺乏。
④恬谧(mi四声):安静,安宁。
⑤悛悔 (quān huǐ ):悔改;悔悟。《旧唐书·王毛仲传》:“往属艰难,遽兹逃慝,念深惟旧,义在优容,仍荷殊荣,蔑闻悛悔。”
⑥寝馈难安:寝食不安。馈,进食。
⑦辞咎:推脱罪责
⑧翻然改寤(wu四声):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寤,谓使觉悟。
⑨怙(hu四声)过饰非:也作“文过饰非”、释义: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近义词:饰非掩过 、怙恶不悛 、死不悔改 、掩罪藏恶 、涂脂抹粉。
二、读书感想
1、“如男有不是,弟宜正容责之,婉言导之,使男过自赎。”曾公九弟不想与之同住,曾公很诧异但并未指责其不是,而是先自省自己是否有不是并愿意接受弟弟劝诫,可见曾公对兄弟的尊敬和为人的大度。
2、“弟若执拗不从,则男责以大义,必不令其独行。”如果弟弟执意要回去,曾公从安全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绝不会让弟弟一个人回去。这看出曾公为人的原则性。
3、“兹忽欲归,男寝馈难安,展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一方面能感受到曾公在乎兄弟亲情,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曾公做人的责任担当,不推托责任。
4、“伏望父母亲俯赐惩责,俾知悛悔遵守,断不敢怙过饰非,致兄弟仍稍有嫌隙。”曾公主动要求父母批评指正,宁愿受责罚也不愿伤兄弟和气,他更看重的是兄弟间的骨肉亲情。
从这封家书中,我感受到了曾公对兄弟疼爱之情,对亲情的在乎,对原则的坚守,不逃避责任、有担当的高尚情操。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张海丹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41 韩丽家】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今日家书主要讲曾国藩与九弟之事。曾国藩有四个弟弟:潢,隐居田园,不谙世事。华,葆战死沙场,壮烈殉国。荃,官至正一品,位极人臣。一个姐姐:兰。和三个妹妹惠,芝,满妹夭折。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公深知兄弟家人协作的重要性。
话说曾国荃少年时,喜欢喝浓一点的茶,茶叶要较常人多些。而每次饭后,又必须另泡一杯新茶,原来饭前的一杯茶必须去掉,如果在原来的旧茶里加水,是断断不喝的。无独有偶,有次欧阳夫人以为杯中的茶尚浓,于是往里添了些水,就没再沏茶。然曾国荃却有些生气了,认为嫂子是有意而为之,于是赌气不再与兄嫂共同在上房吃饭,并扬言要回家。
谁能料想到,这曾国荃急着回家是因为一杯茶的缘故?大抵曾国藩也是万万不能得知,只是,他九弟的习性本如此,正如曾宝慈所说:“此事证明了他祖父曾国荃的“忍性”,后来得以攻破天京,也缘于此好性格。本来祖父与文正的这次间隙不能得知,熊伯夫人也是忍了二十余年才说出来,吾少时听闻过,但详细了解时,为时已两甲子矣。”
曾国荃是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53闫松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第一节,交代书信往来。
第二节,言弟弟不想在京城居住,欲南归,曾国藩首先责己之过,曾国藩对于兄弟之情最为重视,所以百般解释,百般开导。但是,曾国荃意在难归已无更改。
兄弟不睦是家庭失和的重要的原因,尤其在过去大家族之中,曾国藩总是从自身去找原因。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解决家庭成员中的矛盾,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说自己对于曾国荃男归,心中大不放心的诸多原因,为弟弟着想很周全。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国内动荡,乱世之中。
这小节中提到的胡林翼,他的号叫润之,和毛泽东字也是这个,这绝不是巧合,而是毛泽东对这个人致敬。
第四节,曾国藩对于自己弟弟的南归已经是寝食难安,又写到父亲的来信责备他和弟弟,其实,从一些资料看曾国藩对于弟弟的教育是很尽责的,他对于弟弟的学业很重视。曾国荃对于哥哥对自己的教育,由于自己性格等原因,一时无法接受,加上曾国藩的个性也比较强,所以有些失和。
感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往往是不自知的,所谓责人易,责己男,而曾国藩总是从咋给入手,以家和为主要目标,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此封家书,曾公向父母禀告国事:“英夷在浙江滋扰日甚”“河南水灾”“饥民甚多”;同乡事:胡咏芝扶榇南归惨遭抢劫,行旅不安有危险;彭山屺会试落榜待银回乡;家事:自己身体平安,怀孕的媳妇及儿子甲三如常,以让父母放心。
此书重点说家事“九弟迫思南归,不解何故。”
从曾公向父母亲详细叙说自己的感受——“始闻骇异”“寝馈难安,辗转思维”“万难辞咎”“不胜战栗待罪之至”,深感曾公责己之切,真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啊;到想法——“不知男何处不友,遂而开罪于弟”“如男有不是,弟宜正容责之”“男改过自赎”、“家中谕令南归,然后择伴束装”““九弟年幼无知,又无大帮作伴,又无健仆,又无途费充裕,又值道上不甚恬谧”“大不放心”“必不令其独行”“伏望父母亲俯赐惩责,俾知悛悔遵守,断不敢怙过饰非,致兄弟仍稍有嫌隙”“无使外人闻之,疑男兄弟不睦”“弟未尝片语违忤”“九弟不过坚执,实无丝毫怨男”,感佩曾公内心苦楚,左右为难,不说与父母于心不安,说与父母又怕九弟受屈受伤,担心兄弟生隙,家人不睦,影响家族和谐声誉。曾公委屈求全,揽过自责,唯求父母责教;再到做法——“再四就询”“劝其明白陈辞,万不可蕴藏于心,稍生猜疑“再三劝谕”“百计阻留”,“苦留”,等等,足见曾公对九弟不厌其烦的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思缜密,耐心之至。
反复读此书,通篇无一怨九弟之语,尽是思己之过,心系家族。想象当时曾公之难心,落笔亦难,然字斟句酌,情真意切,孝悌之至,力透纸背,令人动容!仅三十岁的曾公修己修身已如此,应是我等一辈子的功课!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徐丽艳 】打卡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读此家信,掩卷沉思,脑中冒出一副对联的下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公在这里,谈国事,谈家事,谈天下事。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国事、天下事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家事,三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不是吗?因英夷在浙江滋扰日甚,河南水灾,致使饥民甚多,行旅大不安全,于是九弟想走,作为长兄,作为家中父母,又怎么能放心呢?拿今天来说,天下事,国事,家事更是息息相关。
国家安定,则民安居;国家富强,则民无忧。家国情怀,你我有之。
再读家信,佩服曾公对待九弟回家之事的态度。至始至终,我们没有看到作为长兄的半句怨言,他总是从自己处找原因,承担过失 ;面对父亲的责备,他悛悔遵守,断不可怙过是非。对照他,反思自己,在对待兄弟姊妹之间的事情上,有时还难免爱挑些歪理,找点是非,暗生怨气。
读古人书,思自己过,这样日久天长,自己的修为就会大有长进,期待自己的蜕变。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田丽维】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记内容】记收发信事;记九弟迫思南归及曾公自责为难事;记英夷滋扰、河南水灾及弟归家困难之事;记盼父亲寄谕来京责备事。
【记重点】
1、过愆:同义词联用。过错,错误。
2、初间:指一个月的上旬。(月分三旬,其他两旬的特殊称谓待查。)
3、中兴四大名臣:胡咏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4、怙过饰非、悛悔:我们有个成语叫怙恶不悛,意为坚持做恶,不肯悔改。可放在一起记。
【记警句】
1、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记》
2、如男有不是,弟宜正容责之,婉言导之,使男改过自赎。
3、伏望父母俯赐惩责,俾知悛悔遵守,断不敢怙过饰非,致兄弟仍稍有嫌隙。
【记想法】
这封家书中体现最突出的就是曾公的自我检讨、自我反思精神以及友爱兄弟的至诚之心。
九弟为何忽然想要南归,文中一直没有给出缘由,曾公在信中也一直困惑。可因为九弟年少无知,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曾公可谓煞费苦心地劝慰,指出南归的种种困难,又担心天灾人祸,真可谓“苦留”也。
一方面忧心弟弟,一方面又怕父母惦记,还担心外人闻知,种种为难,落在纸上,字字都是自责,句句都在担当,实在令人感佩。
曾公对弟弟,可谓披肝沥胆,赤诚相见,绝无半点私心。既忧心其想法,忧心其学业,又不能得其明白告诉,愁肠百结而不得解,无奈之下向父亲言明并求助。
曾公面对父亲,没有言及弟弟半分不是,只说年少无知。作为长子长兄的担当也淋漓毕现,实为所有人之榜样也。
今日人多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宽己责人,是己非人,故兄弟不睦、父子失和、夫妻离散之类,比比皆是。学曾公,遇事责己宽人,是人非己。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3吴九菊】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读《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致父母书 》
己亥五月十五,父亲节过一日也。重读此书,心绪零乱,亲愁夜发,更深而不能寐也。友以联忆父,俠曰:“养儿已三十六年,壁有诗书,案陈琴酒,齐天享轮回,熟料传鸿惊母病;
戴孝方四十五日,孑影难分,宏音不绝,并节梳遗爱,奈何未语泪先流。”,秋云:“夺至亲又到无常,循礼居丧,在前年全子,今年半子;
将背影永留记忆,伤情睹物,有八月桂花,三月桃花。”,余涕泪,大伤。昔烟春桃妍,花间雨过,余徜徉四海,始父初恙,儿尝期一片春色,得宽父心,暖语莺声,能慰寂寥。四十日晨露夜光,得复安康。于此间五年矣!
何为哀愁并俱?孝悌也!于亲不复能孝,于弟不复能亲,消得一室清灯,乱却半生芳华,暮来多痒,唯恐人知,忍把多情付流云,几绕青山,不自禁也。
自读藩书始,孝悌徘徊于心,终日不去,几竟忧思,自省复自省,惟隐而已。
尝语仙子,每归孤山,静默潸然。老院榆树有形,翠然过墙,墙角巨石如盘,母常坐石上,望余花衣而来,踏树影而归。今夕,榆花人径如故,母不复在矣!龙凤青冢,得山灵护佑,皓月增辉,薤歌残矣!
尝记吾母病中之嘱,是以雨赴数百里周旋,得许成全,而今是也非也,吾不知也。
苍茫絮雪,母行于路,不得归;红炉火旺,母覆冰梨,遂湮灭。盖老症凸显也,余不解,尝语母,不使行 ,亦怪之。彼时余顽心未化,伶俐自矜,不知德之陶熔也。而今隔世,悔焉,君若如吾,必勿肖也。
榆钱零落,陋室萧条,把酒祭孤山,此情犹历历昨日;一壑一丘,千花千树,烟云幻画稿,家亲竟忽忽以终。相携西归,不离半月,呜呼,哀哉!
素笺不能诉也,情自伤甚,自此搁笔。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陈娇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1.读《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品曾公之家书,学曾公之家训,随文成长。
本书系曾公寄父母书,书中所述重点就是一件事,九弟国荃“迫思南归”,曾公极力劝慰,并禀明父母“俯赐惩责”,于国荃却为其开脱罪责。曾公之孝,家睦尽显。远行则长兄如父,曾公代父教弟,督促弟读书,为其考虑周全,“不令其独行”,具因路不太平。身为长兄之曾公,对弟之关爱,弟对兄之恭敬,尽显曾氏家族家训,门风建设。曾公教育弟进德修业、学问有成,具是尽孝道。
2.学文积累:
①迫思:极想,太想。
②过愆:过错,错误。愆,罪过,过失。
③束装: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④告匮:宣告用度缺乏。
⑤恬谧:安静,安宁。
⑥婉从:顺从。
⑦违忤:违背,不顺从。
⑧悛悔:悔改,悔悟。悛,悔改。
⑨怙过:坚持错误。
⑩饰非:粉饰掩盖错误 。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王赫男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共读第15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月十五日 致父母书 第48页~5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一.我的积累:
1.友:亲爱,友好。
友弟/友悌:兄弟间相友爱。
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2.遂尔:开是乎
3.开罪:得罪
4.劝谕:劝勉晓谕
5.谕令:命令,指示
6.旋:归,回还/顷刻,随即
7.初间:起初/初旬
8.定省:成语“晨昏定省【xǐng】”,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注意: 冬温而夏“凊”读作qìng,意为寒冷,冷)
冬温夏凊: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9.兼此数者,男所以大不放心: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10.则读书如故:故:原来的,旧日的。读书像原来一样。
11.责以大义:以大义责之,用大道理要求他。责:要求(如“求全责备”)。
12.贶【kuàng】:赐予,赏赐。
13.俾【bǐ】:使
14. 怙过不悛:指坚持错误不悔改。
15.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
二.我的感悟:
上周末有事,回了趟老家,所有材料都未来得及整理。这个周日(我们周六也上班),我沉下心来,将这两周自己的读书感悟、所收藏优秀书友的共读分享整理到了电脑文档中。我基本能提前查字、正音,录好音频(喜马拉雅需要上传两小时后方能分享),但很难提前理解好、提交感悟。
每周一、二我有晚课,白天忙于到班、上课、批改、备晚课、教育学生,要抢空隙把书中知识查阅、记录下来,在晚课之间的半小时休息打到文档里;群里的分享找课间看,选择一些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存在自己的备忘录中。晚上八点到家,再整理,细读,写感悟。忙碌,但也充实。希望之后的共读中自己能再多打提前量,以便工作、生活合理安排。
今日之书令我想到两个成语:“兄弟阋墙”与“兄友弟恭”。
兄弟阋墙出自《诗经·小雅·棠棣》。阋:争斗。指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兄友弟恭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长兄如父。弟弟寓居己处读书、生活,曾公事无巨细,一一关注。当弟弟突然想要离京南归时,大哥骇异,辗转难安。曾公反省自己,是否待弟不友、教导不职,教训不先、鞠爱不切,万不愿兄弟稍生嫌隙、为外人疑其不睦。兼之叙费难措,英夷滋扰,灾患横生,劫匪猖獗,兄长又怎能放心幼弟独自南旋?可想其心内煎熬。
而看了其他书友的补充,我了解了曾弟为何迫思南归。“兄弟阋墙”这样的事情断不会发生在曾家。
这令我想到自己。我与妹妹相差四岁,我幼时读书自觉,学习用功;妹妹性格活泼,不太能专心学习。小时候许多次她来问我题,我讲解一次两次她还不理解时,我就耐心全无,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导致后来妹妹基本不敢主动向我请教。日后的我常常后悔,总觉得妹妹读书不够优秀是自己这个做姐姐的太不细心。现在我做了老师、班主任、孩子妈妈,性格改变了许多,更能平心静气去面对教育难题。但对妹妹学业上未能尽责的歉疚却再难弥补。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