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

谁能想到呢,一个稀松平常的保温杯能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以至于大家纷纷认领“中年危机”这个认证。

故事的开始,源于微博上的一张截图。

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_第1张图片

一个中年谢顶的摄影师朋友,年轻时候玩过摇滚,前段时间去给黑豹拍照,回来甚是感慨:“不可想象啊!不可想象啊!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

谁能想到呢,曾经被视为80年代精神偶像的摇滚音乐人们,窦唯坐地铁被群嘲、赵明义拿保温杯被调侃——我们的意中人,注定会身穿白色跨栏背心、手拿泡着菊花茶加枸杞的保温杯,坐在巷口打扑克牌。

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_第2张图片

和偶像爱豆们的衰老比起来,更为沉重的,是自己的中年危机。

一旦过了25岁,发现命运的齿轮就开始加速了。

每年五一国庆的同事朋友的扎堆结婚,都会引发你的小型财务危机。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要做什么,被直系领导问到业绩为什么不好、最近有什么成长的时候,想说自己上班单程就要两小时,实在没时间学习,最后又憋了回去,什么都没说。

最怕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对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到底有什么规划呢?不过是间歇性雄心壮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而已。

他们管这个叫做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其实中间危机也好,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也罢,你总会在某一个时刻,被这样的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困境击中,不甘心稳定地穷着,也不愿意平静地苟且着。

这样一个人生hard模式,如果仅以逃避对待,那么它不光会在25岁击中你,还会在30岁、35岁、45岁……一次又一次地光临。

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_第3张图片

不信,你把时间轴再往后拉。

做到35岁,开始觉得干不动,却没能存下在买房买车的钱。

被周围同事视为异类,挣扎了很久,还是被公司辞退。

到处打零工,直到有一天,收入付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门,变成了流浪汉。

在街头徘徊了很久,或者孤独病死。

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事情离你很遥远?

日本NHK拍过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被社会淘汰、被周围人忘记,最后生存的痕迹完全消失。

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_第4张图片

梁文道曾在谈中年危机时说,年轻人的好处就是每个年轻人都相信自己能飞,即便到了最后还留在地上爬。

我们今天在谈论90后的中年危机的时候,更像是在讨论一部早已被提前剧透了的电视剧:可能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谜底很残酷。

更残酷的是,我们未来的年轻人,将会一年比一年、更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社交网络对于成功这个概念,已经到了鼓吹的地步。

它把五花八门的人推到台前,冠以成功人士的title,围观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消费生活乃至私德轶事,以此作为坚不可摧的标准贩卖给年轻的受众。

可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所谓成功者本身,本来就是极少数,何况还有运气这个不可抗力加持。


所有人的耐心,在这些成功者的面前,被催生到极短。

如果不能在27岁买房买车、创业获得融资出任CEO,那还不如去死了重新去投胎,这种心声的出现,也不足为奇。

成功的对面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是loser,这种基调下,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焦虑,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代的85后、90后,他们的中年危机是可以具象化的:中下层的职业生涯和职场生命会变得越来越短,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是退休后想跳广场舞而不得的一代人。


清醒的人是最痛苦的。

取舍的做法,是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先拿什么去交换,而不是倒过来操作。

现代人的狡兔三窟,不是说你要多买几套房,更在于你自己要有几个保底技能。

所谓的保底技能,举个栗子,你能在失业之后迅速找到按天、按周结算的工作吗?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技能?

因为当你的生活在遇到突然变故的时候,这样的工作往往能提供最急需的现金流,帮助你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这些工作,你可能嗤之以鼻,它们看起来特别low,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心态:我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出来做这个的吗?

知道吗,真正low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从事你在从事这个工作是的心态。

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_第5张图片

年轻的时候,不要因为从一个差不多的学校毕业,找了一份差不多稳定的工作,再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生娃,就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尘埃落定了。

这些所谓的人生大事,都是沿路的里程碑而已。

你还会活很长的,难道未来50年的每一天,都要成为你的中年危机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90后和中年危机间,就差一个泡枸杞的保温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