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鹏老师(三题)

这是我与吉文鹏老师的第四次谋面,可以称得上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勾起我必须连夜拿起笔来记下这美好的瞬间和让我无法平静的心情的写作欲望,于是便有了下文。

前两次见到吉文鹏老师,地址都是在龙窝酒厂。第一次是应龙窝酒厂赵明礼先生的邀请,我去为酒厂的生产许可做现场指导和文件资料的咨询整理,在酒厂便自然的与作为酒厂的艺术顾问吉文鹏老师相识了。期间虽未深谈,但先生的儒雅之风已使我肃然起敬,他的篆刻大名更令我望而生畏。记得那次我们同车返回县城,在北街吃过回民的牛肉泡馍后,我又随着明礼先生造访了吉老师的工作室(当年是他在县政府工作时的办公室),那时吉老师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位笔耕不缀的辛勤耕耘者。

第二次再见面时,说来也算巧合得很。一次适逢户县部分作家在龙窝酒厂笔会,恰好我去酒厂有事而再次与吉老师相遇。这么好机会,我不能再错过了,我便在明礼先生的引荐下,得到了吉文鹏老师所赐的墨宝:“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记得当时吉老师是一手提着毛笔,一手扶了扶他那深度近视眼镜,把我凝视了约有十几秒吧。我当时心中还在纳闷:你写就写吧,看我有啥意思呢。但等他专注的写完后,我一细品:好!有意思,猜测到他是如何知道我的心意的,不由使我再一次产生对吉老师深邃的眼睛后边暗藏的“神算”的敬重之情。

再次谋面是在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傍晚时分,在圭峰山麓的精心组织和簇拥下,我们相聚在县城“百姓人家”,祥乐融融(其情其景可参见《致老顽童》帖子,不赘述)。席间,在与吉老师寒暄之际,决定近期去拜访吉老师的工作室,这就为我第四次和吉老师谋面做好了铺垫。

九月六日,中雨不停地下着。忙碌了多日的我忽然想到该去拜访一下吉老师了。便打电话,一接通,原来吉老师在去工作室的路上。我便欣然驾车前往。

吉老师的工作室在二楼,坐南向北,分东西两室。门口的布置就是别具一格:门中央上书一个“吉”字,门的右侧是用红色的宣纸工整地写着“吉文鹏艺术工作室”八个大字和联系电话。进到西边的老师工作室来:嚯,如入艺术的殿堂一般。有获奖证书、奖牌,有印章博古架;有启功先生为吉老师的印章中堂陪作的楹联“铁笔治石生妙趣丹心沾墨写春秋”,有势、有韵!恰好和贾平凹老师为他题写的诗文相映衬,贾平凹老师题写的是:“云归大海龙千丈雪落长空鹤一群”,谁能想到,其引首章竟然是贾平凹老师的手指印模,真是罕物!使人一下子感觉到主人的不凡阅历和尊贵品格。

吉老师沏好茶,闲聊的话题还是从贾平凹老师的书法说起,吉老师谈到了他和贾老师的交往过程,我有幸欣赏了吉老师和贾老师的几帧宝贵合影。其实给我的感觉,在书法上,吉文鹏老师和贾平凹老师是有许多神似的地方。诸如:两人都很少使用干笔;书写撇、捺时,都摈弃了通常的书法习惯,给人一种不同凡响、出乎寻常的享受;整篇布局粗看似稚气未脱,细品实实是朗然舒适。

当我的目光落在窗户下的旧木桌时,吉老师便会心地说道那是作篆刻用的。接着便滔滔不绝地讲起篆刻来,如何选料、篆刻时的技巧、祖传的秘笈,使我对篆刻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再看那中堂上的印章时,顿觉实为篆刻艺术中的奇葩瑰宝。此间,我翻阅到吉老师为省委某领导等社会名流和贤达篆刻的图章和拓片。据吉老师讲,经他所篆刻过的作品近两万件,所用过的材质迥异不同,有铜材、石材、象牙材等等。我是出于好奇听完这些的。话题再落到书法时,我便向吉老师提出想看其书法创作过程的要求,吉老师欣然应允。他便起身来到书案前,打开瓷质的扇形墨盒,轻轻地研看了墨汁的浓度,推放到书案的里边,再摊开宣纸,熟练地折来折去,再铺平用镇纸一压,只见吉老师:腰一弯,头低的离宣纸约有二十公分处,左手一按宣纸的下部中央位置处,右手提笔便书就《咏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飞花免撩蜂与蝶”。不幸的是,当他写到“复”字后,我便被手机中电话声所打搅,没有看到完整的创作过程。但他快写完“千”字时,欲连写“枝”字时的一拖笔,一下子使我想到了沙金的运笔习惯。再看吉老师写“万”字时的那一弯折转提和最后那一点,真是疾缓有度,转提自然有序。就在心中有刚想叫好之意时,但更被那最后落下的那一“点”叫绝!笔急促地下落,看似要蹲下去一个大圆点之时,偏偏就在笔临近纸面的霎那,吉老师手中的笔迅速地一收、再一略侧,贴到纸上时,那“点”便成一颗“马牙”了,飘逸!洒脱。“飞”字出现了四次干笔,可见其用笔之快,真是不可多得!到此,你应该想象得到吉老师此时此刻的心绪就是在飞翔之中吧。吉老师是自我沉浸在他自己的书法王国之中,尽情地发挥着、游弋着;而我却是再一次享受到艺术家的高超表演了。工作室是静悄悄的,我们两人没有说话,吉老师兴致勃勃,自写自画;我只能仔细地欣赏着、享受着。接下来写的是:“空谷幽兰”四个大字,下坠小字,其诗内容为:“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第三幅的内容是篆体和行草同时出现的:“室藏诗书画印庭种竹菊梅兰。”其情其景,我是独自享受过了,不再细表。

在吉老师的书法创作过程中,我一直注视着他的面部表情,他始终凝神静气、端庄认真和一丝不苟。他的头常常低得几乎贴近宣纸,左手是为了缓解腰部的疲劳而深深有力地按在书案上;右手偶尔还要去扶扶眼镜。

但是,吉老师的画虾过程还是要写写的。起笔于对虾戏游中的前边那只虾的头部,依次是身子、虾臂、双钳肢、虾须、虾眼和虾腿。虾钳都是张开的,像嗷嗷待捕的雄鹰,在幽静之中等待猎物的出现;虾须匀称自然,活灵活现,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传神之笔;虾眼是突出的,全方位地高度警戒着周边的动静;虾的胸部下方是透明的,真可称得上是洁身自好。五只虾形态各异,和乐嬉戏,在吉老师笔下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细看时,几乎每只虾的笔画都可以数得出来,似乎不是画虾,反倒成了“写虾”。这种专注程度衬托出多年来吉老师对虾的观察和痴迷,正如齐白石大师的儿子所赞:“你(指吉文鹏老师)画的虾,是我们无法达到的境界。”画虾图(我命名为《五虾图》)所配的诗文内容是:“吾养鱼虾有砚塘,日日辛劳夜夜忙;今赠几只给好友,请君回家细品尝。”接下来便是落款,印封。别急,不要以为到此大功告成了,其实上色的诀窍也是很重要的,诀窍在哪儿?那就是秘密了,容我不禀之情。

窗外的中雨依然地飘落着,推开吉老师工作室的南窗,释放出刚才那团凝顿的、浓烈的艺术气息,让它飘向文庙的上空,弥漫并融合进户县几千来传承的艺术文化大氛围之中,再出新,再传承!

【我与吉老】(我当抄手篇)

那天正好是白露时节,淅沥的秋雨没有挡住我去拜访吉文鹏老师的脚步。午后三时半,我和五月槐花香、温泉以及圭峰山麓四位网友一行前去吉文鹏老师的工作室,见到了我渴望已久的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吉文鹏老师。

吉老工作室的况景,书法创作的过程特点,以及绘画的情景,温泉先生都有精彩的描绘,我就不细说了,只是概略地表述一下我自己那时的体会。

在我的思维定势中,我一直认为称得上“家”的人,都是些面孔冷峻的容颜,刻板认真的表情,不苟言谈的冷漠态度,似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势。这一切,在我见到吉老后,都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儒雅、幽默和风趣的谈吐,朗朗慧心的笑声,滔滔不绝的渊博学识,平易近人的大家风德。这一下子推到了堵在我心中的芥蒂萧墙,拉近了我和吉老的距离,我自己说话、动作也慢慢自然了。尤其是吉老讲的兄妹失散后苦苦找寻的情景,不由使我这个小女子对他感觉更加亲近了,吉老呀,你真是和蔼可亲得很。

我没有过多的文字去赞美别人,更不愿去当一个吹鼓手。我只是将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秃笔写出来,以抒发自己的真凭实感罢了。

衷心祝愿吉老:健康长寿!吉祥、吉利、吉庆!

2010-9-10于草楼

你可能感兴趣的:(吉文鹏老师(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