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跨界的得失:谈谈《西游记》

因为《大圣归来》大热的的缘故,《西游记》的话题也莫名的火起来了。我还没有看这部电影,所以下面的内容和《大圣归来》无关。我想说的是最近在微博和朋友圈经常看到有人讨论《西游记》的内容,但我惊奇的发现,虽然每个人都似乎知道《西游记》的大致内容,但大多数人对《西游记》小说的了解都非常幼稚和肤浅。吴承恩的小说原著是一部非常复杂有趣的小说,如果按有趣程度来看的话,我认为甚至是四大名著之首。可是《西游记》在四大名著里却是最为奇怪的一本,它的人物形象普及程度最高,可大众对于原著的了解程度却很低。

究其原因,这种情形大部分是《西游记》电视剧的影响所致。

通读过《西游记》的人,通常第一感觉就是——怎么和电视剧差那么多!电视里那个永远严肃悲悯、坚定不移的唐僧,在书中是个吐槽能力MAX,喋喋不休、时常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到达灵山的奇怪和尚。唐僧不止一次的表达“路途遥远,群山峻岭多妖魔,何时才能到达灵山”的抱怨。倒是我们印象里那个顽皮浮躁的悟空,每次都对唐僧细心开导,提醒唐僧不要忘了乌巢禅师所赠的《多心经》,还劝慰唐僧:“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书中八戒、沙僧的形象也和电视剧相差甚远。皈依佛门之前,这两位都是穷凶极恶,拦路吃人的妖魔,可不是电视剧里那副憨厚的形状,倒是类似于《西游降魔篇》里的感觉。

说到《西游降魔篇》和《大话西游》,我未读原著之前,觉得小说不可能像《大话西游》这般恶搞,谁知《西游记》原著的搞笑程度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书中台词笑点太多了,我随意选取两三片段:

师徒四人路过寺庙,唐僧主动单独去请求借宿,结果却被拒绝后——

唐僧:噫!可怜啊!不知是那世里触伤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和尚你不留我们宿便罢了,怎么又说这等惫懒话,教我们在前道廊下去蹲?此话不与行者说还好,若说了,那猴子进来,一顿铁棒,把孤拐都打断你的!(这是那个和平良善的师父吗?一言不合就是打断孤拐什么的!)

被悟空嘴炮戏耍的萌妖怪赛太岁——

那妖道:“且休开门,你去问他是那里来的,姓甚名谁,快来回报。”小妖急出去,隔门问道:“打门的是谁?”行者道:“我是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来取圣宫娘娘回国哩!”那小妖听得,即以此言回报。那妖随往后宫,查问来历。原来那娘娘才起来,还未梳洗,早见侍婢来报:

“爷爷来了。”那娘娘急整衣,散挽黑云,出宫迎迓。才坐下,还未及问,又听得小妖来报:“那来的外公已将门打破矣。”那妖笑道:“娘娘,你朝中有多少将帅?”娘娘道:“在朝有四十八卫人马,良将千员,各边上元帅总兵,不计其数。”妖王道:“可有个姓外的么?”娘娘道:“我在宫,只知内里辅助君王,早晚教诲妃嫔,外事无边,我怎记得名姓!”妖王道:“这来者称为外公,我想着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娘娘赋性聪明,出身高贵,居皇宫之中,必多览书籍。记得那本书上有此姓也?”娘娘道:“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

妖王喜道:“定是!定是!”即起身辞了娘娘,到剥皮亭上,结束整齐,点出妖兵,开了门,直至外面,手持一柄宣花钺斧,厉声高叫道:“那个是朱紫国来的外公?”行者把金箍棒攥在右手,将左手指定道:“贤甥,叫我怎的?”那妖王见了,心中大怒道:“你这厮:相貌若猴子,嘴脸似猢狲。七分真是鬼,大胆敢欺人!”


悟空吐槽八戒,好歹是个人,放屁添风——

行者沉吟道:“师言最当,着沙僧保护你,着八戒跟我去罢。”那呆子慌了道:“哥哥没眼色!我又粗夯,无甚本事,走路扛风,跟你何益?”行者道:“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这类有趣的段落,书中简直不可胜数,这也成了我读《西游记》的一大动力,因为它活泼有趣,一点也不枯燥严肃。可是许多人却完全不知道《西游记》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我和别人推荐这本小说,听的人大都这么说:“不就是西游记吗?电视剧从小看过好几遍了,还能有什么意思?”

对于原著的不了解,也促成了许多可笑的言论大为流行。比如朋友圈和QQ空间里最为火爆的“真假孙悟空,真悟空被打死了,假的六耳猕猴去取经了”的段子。 而读懂原著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真假美猴王,其实一直都只有一个悟空,六耳猕猴即是孙悟空。看原文这几段:

第五十八回标题: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有诗为证,诗曰: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章尾诗:

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
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小说里多次明确表示,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第二心。是那个怨恨唐僧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狂野残暴的孙悟空。六耳就是悟空的六贼六识。它存在于孙悟空内心深处,在悟空被唐僧所救,一起西天取经,患难与共时六耳猕猴就隐而不显,在这次孙悟空打死多人,唐僧一再念咒逼走悟空时,六耳就分而开来,成为另一个孙悟空。六耳就是悟空,悟空也是六耳,本没有真假之分。这就是为什么照妖镜,观音分别不出,谛听不敢说的原因,因为两个都是真悟空。

“六耳”的名字也颇有玄机,六耳,即是第三人。唐僧与悟空,本是两者,两者决裂之后,隐藏着二心的悟空就生成了一个“六耳”出来。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悟空的二心也就消失了,从此之后他性格坚定了很多,再无暴戾举动。

说回电视剧和小说来。不可否认86版《西游记》是一部极为成功优秀的电视剧。电视剧《西游记》巨大的影响力完全超过了小说本身,替代了原著在大众内心的形象。它是那个困难的环境下,老艺术家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心血之作,也是深刻在无数人脑海里的儿时记忆。大量的80,90后最初都是从这版电视剧里知道了《西游记》和师徒四众。

我无意评价这样一部重量级作品的功过得失,只是觉得对吴承恩的《西游记》来说,电视版所带来的这种效应是复杂而矛盾的。很少人会再去了解书中的《西游记》,即使在四大名著的大招牌之下,《西游记》的阅读优先度通常也被排在了最后,这很让人觉得可惜。在各种西游改编作品风靡的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吴承恩的《西游记》。里面有唠唠叨叨不完美的唐僧,嘴里不干不净的猪八戒,见风使舵的沙和尚,爱和悟空开玩笑的观音,各有性格活灵活现的妖怪。我相信有很多人会喜欢上这本人人知道的“冷门”小说的。不要让别的文化作品成为你了解原著的阻碍,不只是《西游记》,这一点放到很多别的地方来说也是一样。


文化跨界的得失:谈谈《西游记》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跨界的得失:谈谈《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