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大百科:手榴弹

点击可看上一篇

手榴弹,古称手雷,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手雷外形和碎片都很像石榴和菠萝,由而得名。手榴弹最早由拜占庭利奥三世年代所发明,拜占庭帝国位于现代的土耳其,就是我国唐朝时期,大约在公元700年。拜占庭士兵扔掷装有希腊之火(也就是石油)、铁蒺藜的陶瓷容器以爆炸攻击敌人。

人类史记载最早的手榴弹使用,是以石油为燃料的。公元1000年,我国宋代出现火球或火炮的火器,其原理与现代手榴弹相同。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及引火球等多种可手投弹药。金庸小说中出现的霹雳火球确有所实,并非虚构的。到13世纪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铁壳制的震天雷,并应用到军队中。

而到17世纪,欧洲陆续出现了手抛弹药,并开始使用“手榴弹”命名。真正引起军队的重视并开始使用的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手榴弹成了士兵重要的装备,特别适合攻击战壕和大范围杀伤,其中最为经典的手榴弹是德国的M24。

M24式长柄手榴弹

M24式长柄手榴弹为德国陆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所使用之手榴弹。它非常独特的外表使它被称作“柄状榴弹”,或是英国陆军俚语中的“马铃薯捣碎器”,且成为20世纪步兵武器中最易辨识者之一。柄状手榴弹在1915年首次推出,而它的设计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同在演进。此手榴弹使用的是摩擦点燃装置,这种方法在其他国家的手榴弹中相当罕见,但在德制手榴弹中却相当常见。

从爆炸头内部的引爆器垂出一条拉绳进入中空的握把,末端以一颗小陶瓷球为尾,并以一个可旋除的底盖固定。要使用手榴弹时,先旋下底部盖子使球与拉绳掉出,拉动拉绳会拉动一支表面粗糙的铁杆穿过引爆器,使它点燃并使5秒长的引信开始燃烧。最早的柄状手榴弹有永久自握把接近底部处露出的拉绳(而不是塞入可旋除的底盖)。这些露出的拉绳,在运输途中经常意外被勾扯使手榴弹引爆,造成严重的(通常致命的)伤害。所以柄状手榴弹是装箱运输的,而它们的引信组合必须在战斗前插入;每份炸药上都漆上了明显提醒的字眼,中文意为“使用前插入引爆器”。

苏联也预感到了这种武器的战略使用价值,迅速投入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柄状手榴弹— RGD-33。

RGD-33是一种由苏联在1933年研制的柄式手榴弹,研制的目的是为了取代沙俄时期的1914型手榴弹。RGD-33在二战期间亦有被苏联红军使用。由于RGD-33使用方法过于复杂和难以生产的原因,因此在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便设计出比RGD-33更便于生产且体积更小的RG-42,并逐渐地取代了它。这种手榴弹本身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安全,而复杂的操作对不熟悉它的人反而更加危险,但在二战后的一些冲突仍然可找到这种武器的踪影。

枪械大百科:手榴弹_第1张图片
RGD-33

可以看出这类手雷的外形都和现代手雷差距甚远,大家就很想问了,那那个时候有没有和现代手雷差不多形状的投掷性武器了?别说还真有,那就是日本的九七式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被当作标准配备,发给日本步兵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役中均有使用。但是其爆炸力较弱,而且由于缺乏自动点燃机制,实战中此榴弹由于引信不精确,使用上是不可靠甚至是危险的。此型手榴弹为九一式的变型,取消了用于掷弹筒发射的推进药柱体,主要用于步兵手掷,也可以用枪上掷弹器发射,不过这种手榴弹用枪上掷弹器发射,射程并不远,一般只用于手掷。外观上,九七式与九一式几乎一模一样,差别只在于基座没有可接上推进剂罐的连接器。手榴弹上黏贴盖了日期章的纸标签,以对于较短的4~5秒延迟提出警告。使用时,拔除保险销,将弹体在硬物上用力撞击一下,使击针击发火帽点燃延期信管,然后快速投出。但这种手榴弹的安全性不高,很容易出现早炸。

在97式手榴弹配发给前线部队不久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信装置的不稳定与不精准导致它对投掷者与被投掷者几乎一样危险。而且,97式手榴弹是特别作为手榴弹用途的,无法与榴弹发射器共用。因此在1939年,陆军技术署开发了一修正版以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诞生了97式手雷的改良版—99式手雷。

枪械大百科:手榴弹_第2张图片
97式手榴弹

99式手榴弹可以用手投掷或是用百式掷弹筒发射。与早期的九一式或九七式手榴弹不同的是,弹体并无分段,而是光滑并在两端扩开的,另外它的直径也较97式稍小。操作时,必须先拉扯接在安全插稍上的线以将插稍拔除,再将引信的末端在一个硬物上敲击一次,然后立即掷出。由于撞针是内建的,并不需要旋上或旋下撞针固定器,这点与日本早期的手榴弹不同。99式手榴弹也可在拔除插稍后,放置在地板或椅子下作为诡雷,可以说这种设计将安全性大大的提高了。

手榴弹作为单兵可携带的大范围杀伤性武器,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杀伤性与威慑力,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现代手榴弹的发展也愈加的先进与可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武器。

大家可以点关注或者点赞,这是对我创作最大的鼓励,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枪械大百科: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