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每日星语】2017.9.5
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向,空前丰富,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你读过哪部明清小说?有什么让你有耳目一新的特点?
明清小说和我们现代写作有什么借鉴和拓展?
@对半独白
那些明清小说中,读的最有感觉的当数《水浒传》了。
粗读的时候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越读到后面越精彩。先被里面正大光明的造反给怔住了,边读的时候又禁不住担心那些好汉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朝廷给灭了。
当读到梁上好汉不断聚义,一环接一环破敌时,又觉得很热血。最后被朝廷招安为国家换来太平后,朝廷却被奸臣当道,一个个好汉被害致死。不禁感慨英雄人物命运之悲惨!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当代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所谓行文借鉴是在学习领域之后的事。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要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随便安放在自己的文章里。
明清小说有重大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它大量地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叙事结构。同时,还是要阅读经典从中领悟到精华,并且还要善于观察。毕竟好的优质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
@王冥悟
压迫,斗争,腐败,民不聊生,这就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吴承恩历经其半生所著。
要说对我的借鉴和扩展,那就是:写作真的是急不来的事。
《西游记》原书我是没读过,但是我看过其不下20遍的电视剧——就是六小龄童全剧主演的那部电视剧。
六小龄童出生在一个猴戏世家,二哥其7岁那年去世,去世前对他说:“当你能演成美猴王时,就能见到我了。”让他毅然决然地走向猴戏的精进之路。
而当时我们国家因为不满日本版的《西游记》而决定拍摄自己的《西游记》,也让他的一生都为了成为美猴王六小龄童而努力。
导演杨洁找到六小龄童的父亲,父亲年事已高,就推荐了六小龄童,进京面试,被选中后历经数年参演《西游记》,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火烧镜头,当时的条件下都是真火真烧。
在拍炼丹炉的时候经历火烧演戏经历。
“我给你说,人被烧死之前什么感觉,我最清楚!”《猴王初问世》险些摔伤脑袋。
《官封弼马温》狠摔成骨折,意外的偶然幸运。《三借芭蕉扇》一集,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拍摄的。
这里是燥热之地,“无论天有多热,一定要穿上外衣,千万不要光着膀子,否则很容易被强光灼伤!”
酷热天气、烟熏、火燎、捆绑、悬吊,这些拍摄经历。
他把自己正值青春的岁月都奉献给了美猴王。写作也应当如此,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
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
写作是急不来的一件事。
@昕城
《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
明清小说的特点一个字“奇”。具体来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奇巧,做到了雅俗共赏。
张爱玲,阿城和白先勇笔下的中短篇小说,才气逼人享誉国内文坛地位,我觉得他们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读明清小说练就的。
当然,也有人建议学习西学,毕竟“小说”(novel)这个名词原本就属于西方。但我觉得没了文化底蕴,不过是照葫芦画瓢。汉字的象形会意和西欧的拉丁字母还是有区别的,这才是输入(前期),输出(后期)就更加困难,这里涉及到思维和文化两大问题。
提到王小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末了,他承认自己的师承是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和查良铮先生。
在华语界,除非天才级选手,其他的写作者,还是老老实实靠祖宗留下的基业,继续啃吧!
总之,明清小说是我们当代中短篇小说的继承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颖儿说:
不管是明清也好,其他朝代也罢,先人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认真去研读。领悟前人的智慧,精进自己的人生。
对于写作,真的是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打磨,急不来的。
小宇宙写作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