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传中...(image-8548d0-1528294244799-2)]
本文是小猫的第14篇原创文章
作者 | 小猫
插图 | 幸福家c5组
幸福家第二天的课程是《有效沟通》,对我这种说话不过脑的人而言,真的需要好好学习,用心体会。
看文的你,可以跟我一起做相应的练习,这样你的感受和体验都会更深刻,收获也会更大,即使是第二次、第三次做,也没关系,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1
声调占沟通要素的38%
这一课由宋晓冬老师带领大家。学员首先被她轻柔温软的声音打动,闭上眼睛,跟随她的声音,进入一个又一个冥想状态,和缓,清透,温柔,舒心......
仅仅听她的声音,就感觉被疗愈。我一边记录,一边感受,很多次都忍不住闭上眼睛,想跟她的声音在一起,沉入一个宁静、安详、温暖的世界。
晓冬老师用她的声音、声调和状态给我们有效沟通的生动样本。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当我们目视对方,当我们的声调、音色与沟通的内容、对象、环境相一致,就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甚至与对方产生共鸣,更容易达到沟通目的。
但是,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沟通中只见自己,不见对方,情绪不好了就大吼大叫,情绪太好了就喋喋不休。
其实,这不是在沟通,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言自语。
声音声调只占了沟通的38%,另外两种沟通要素——文字和身体语言分别占7%和55%。
当下,我们不知不觉地选择过度依赖于文字的沟通模式,不知是知识文化的力量太强大,还是我们太匆忙,没有更多时间去思量沟通方式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课堂上的体验给我的感受是,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沟通中,当我们身心俱在的和对方在一起,就能感受对方的感受,更容易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建立
感同身受,虽是一个几乎不可达至的状态,但身心俱在的沟通,能够让我们尽可能的接近。试想,当一个人身心俱在的跟你说话,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如果所有跟你说话的人都是身心俱在的呢?信任,坦率和真诚在人与人之间悄然流动。
2
最重要的三句话
明了沟通要素之后,接下来进行一个练习——写下父母给你说过的让你印象最深的三句话,体会一下这三句话的意味,感受它给你带来的影响。
想了半天,脑海里呈现的是这三句话:
——你上学的学费“推到”了我一座房子,等你长大了要还我一座;
——这孩子从小就不听话,长大了也不会孝顺;
——你将来有出息了,要把全家都带出去。
在书上写下这三句话的时候,非常难受,猛然发现竟然都是爸爸对我说的,并且造就了我一生的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因为读书还算努力,成绩还算过得去,于是成了破败家庭唯一的希望,全家竭尽所能的供我读书,却让我感受到巨大的不应该——我不应该花家里的钱就成才。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承受着为父母兄弟盖房的巨大压力,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但我知道,这一生,我都在拼命的“还债”中,无力自拔。
常常想不起小时候的任何画面,怕是太难面对,不得不压抑进潜意识里了。
——现在想想,爸爸其实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靠山”,想要稳稳的靠住一个孩子,然后心无旁骛的安享晚年。
只是,他从来都不知道,当他说我不听话,怕我“有本事”了不孝顺他的话从他同事的口中说给我听,他还当场观察我的时候,我心里的感受。
如果孝顺是父母控制我的砝码,我只能说前40年,他们的目标实现了,不过那也是我人生最惨淡无光的40年。
——在我还没有出息的时候,就把“带全家人出去”作为一生的目标,我殚精竭虑,我死而后已,直至死里逃生,依旧不能觉醒。
我在用生命证明我是值得被父母看见的,我是值得活着的,我是一个好女儿。
只是越努力越糟糕,我的付出不但没有被看见,反而引来更多的贪念和盘剥。
不想再说那些伤心甚至绝望的过往,只想说,当我醒来,当我站起,当我诀别,不要怪我的残忍,那是生命本能迸发的力量。
再次回看刚才的三句话,原来对一个女儿影响最大的始终都是父亲,她会用一生去赢得父亲的认可。
所以,做父亲的,对女儿好点儿吧,不然她真的会活出不值得被爱的样子。
3
孩子最讨厌的三句话
慢慢恢复情绪,回到当下,课堂来到了孩子的世界。老师引导大家写下孩子最讨厌我们说的三句话。
说实话,真的不容易。写下父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话,会难过,会伤心,会愤怒;
要写下孩子对自己讨厌的部分,会想逃,会避重就轻,会不愿意。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俗之人,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护短怕疼。
终究,还是认真面对这个有些难堪的题目:
——还看书呢,作业写完了吗?
——再不好好学习,到你爸爸那里打工去吧。
——别问我,你自己看着办。
心理学让我慢慢明白,孩子对书的“热爱”,其实是借书在逃避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多事情,加上孩子看书对平时的影响,让我总是不过大脑地对孩子吼叫。
每当看他没有写作业,就又沉浸在书中,胆边就会生出无明业火,这给孩子的感受和影响到底是什么,晚上我得好好采访采访他。
——如果真的能把他送到爸爸那儿去,他怕是高兴还来不及,只是我和他心里都清楚,去爸爸那里就意味着被抛弃。
因为爸爸清清楚楚地告诉他,如果去他那里,就是去寄宿学校,一学期接送一次。
这话,最近不怎么说了,但是我知道对孩子的杀伤力巨大。想想我对父亲的话,40年都不能谅解,那我的孩子呢?
——当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磨蹭拖延,我就会有很大的情绪,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来找我问问题,我会特别不待见,冰冷冷的一句话陡头浇下,孩子心里一定是拔凉拔凉的吧。
写到这里,胸口很堵,也很难受。我那么努力,却还是走向了愿望的反面,让我哭一会儿吧,为自己,为孩子。
用力,似乎方向不对;用力,似乎错了地方。
该用力的是更勇敢的面对残缺不全但真实的自己;该用力的是对自己动手术刀,把那些已经看见的浓疮切割;该用力的是“狠狠”疗愈自身的伤。
4
治疗沟通之伤的“良药”
如果总是护短怕疼,如果总是严人宽己,不但难与美好的孩子相遇,更难与美好的自己相遇。
想要那个优雅从容的自己早点出现,就拿课堂的东西直接为我所用吧。
第一,三层次聆听。
选择性聆听,只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听到全部信息,并能感受对方的感受;听到感兴趣的,也听到不感兴趣的,有自己的感受,并反馈给对方。
哪一层次的效果更好,不言而喻,你目前在哪一层,一起加油吧。
第二,复述。
用“我听到你说......”,“你刚才说......”,“看看我是否听清楚了,你说......”这些引导词,带出对方刚刚说过的重要信息。
看似简单的方法,用起来却有奇效,显然这里需要认真聆听,不然没办法准确复述。
第三,感性回应。
将对方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个人理解,这里有共情的意味在,倾听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并真诚回馈。
这很容易与对方产生共鸣,沟通效果自然是好的。
第四,肯定回应。
赏识教育流行的今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傻傻分不清肯定、鼓励和表扬的区别,并且对孩子赏识的时候,经常词穷,不走心。
幸福家课堂给出的区别是这样的:
肯定:针对已经做的回应;
鼓励:针对还没有做到的,增加力量;
表扬:针对已经做到的比较突出的部分回应。
尤其是表扬和肯定经常不分场合地随意乱用,忽略了孩子最应该肯定的部分——已经做过的努力。
第五,一致性沟通。
沟通时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一致,就是要表里一致,心口一致。
记得课堂上的一个体验活动,一个妈妈展示跟孩子沟通的场景,虽然她极力表现对孩子的理解包容,可是大家的感受是“假”,大概就是表里不一的缘故吧。
当内心还有期待和批判,表面上却要装的冠冕堂皇,骗的不过是自己,孩子是不会领情的,因为他不傻。
- End -
往期文章
画个妈妈抱抱我
分离中,谁的焦虑更严重
你真的懂孩子吗?
作者:小猫,能说会写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您有情感、心理、育儿、个人成长问题,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或加我微信(jiyaojinian)一起交流探讨。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小猫原创,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微信:jiyaojinian。
侵权必究。
请别让我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