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浑沌之死

庄子:浑沌之死_第1张图片

01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的寓言生动而深刻,极富哲理,发人深省。

庄子常常用通俗的寓言故事,去阐明一些深刻的道理,如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朝三暮四、庄周梦蝶、鼓盆而歌”等寓言。

“浑沌之死”是《庄子》内篇《应帝王》中的一则寓言,与庄子一贯晦涩难懂的语言风格相比,这段文字算是易懂的多了。

庄子一脉秉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继续发扬光大,《应帝王》阐发的仍然是“无为而治”的理政思想。

在结尾段,庄子用“浑沌之死”隐喻私欲吞噬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七窍”代表私欲,“浑沌”代表事物的本原或本体。

私欲太多,过多的人为干涉,就泯灭了事物的本原,直至灭亡。


庄子:浑沌之死_第2张图片

02

“浑沌”死于欲望!

在上古时期,古人对天地生成的初始状态认识模糊,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浑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天地不分,浑沌一片。

这是地球的原始状态,自然而生发,没有任何力量主宰。

惊叹古人的想象力,竟然与现代科学的验证如此相似,地球是由气体和尘埃构成,最初确实是浑沌一团。

经过无限漫长的四十亿年之后,人类诞生了,自从有了人类的那时起,人类的想象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想象不受约束,想象也很难约束,想象越多,欲望越多。

人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干预自然的野心愈来愈大,甚至要把人的意志强加给造物主,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正如“倏与忽”之报德,认为人之七情六欲是很美妙的事情,日凿一窍,七日而死。

“浑沌”死于欲望,死于改变了本性,死于人类强加的主观意愿。

世界本来是无私而纯洁的,是人类的私欲污浊了这个世界,无限膨胀的欲望终将毁灭一切,也包括人类自身。

道家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实际上就是要保持自然状态,保持天赋之本性。

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庄子:浑沌之死_第3张图片

03

教育的功利心

在教育方面,保持孩子的天性是可贵的,泯灭了天性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中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古代的科举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因循守旧冥顽不化,教育基本上失去了开启民智化育大众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也很苦,孩提蒙童正是天性烂漫的时期,也正是身体和心智成长时期,可孩子们却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

过度的智力开发无异于揠苗助长,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要参加音乐、舞蹈、英语、奥数等多种课外辅导班,起早贪黑披星戴月。

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所有的时间都被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辅导班占据,稚嫩的肩膀如何能扛起如此沉重的负担!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孩子的教育,首要是教育如何做人,这是莫大的功德。

同时也要有一个将康的体魄和心灵,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做人的根本。

凡是有成就的人,大多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充分发挥其禀赋,健康而自然地成长,这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而那些在高强度的压迫下,想走“通才”教育的方式,最终大多成了“废才”。

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因为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在教育中掺杂了许多功利的东西,错误地干涉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毁了孩子的前程。

庄子:浑沌之死_第4张图片

04

斯巴达“教育”

刚读了徐贲的《统治与教育》,其中介绍了斯巴达教育,极端另类,触目惊心!

在公元前八世纪,斯巴达的教育完全服从于国家利益,而国家的最大利益就是赢得战争的胜利。

由此,斯巴达教育主要是培养战士,培养绝对服从命令的战争机器,斯巴达战士是战无不胜的。

这种教育实际上已经泯灭了人性,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家庭亲情观念,只有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

教育不是强化人性中善的一面,而是尽可能释放人性中恶的东西,人逐渐驯化成“野兽”。

斯巴达教育是可怕的,其可怕之处在于不断强化的嗜血欲望,在于摧毁人类一切的邪恶力量。


纳粹教育是古代斯巴达教育的回光返照,几乎摧毁了二十世纪,其邪恶的程度,其破坏力之巨大,人类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看看纳粹灭绝犹太人的残忍手段,完全丧失了人性,许多罪行都是反人类的。

这些都是一种邪恶的力量强行干预教育的结果,教育被赋予了国家民族主义的色彩,类似于宗教信仰,如洪水猛兽,破坏力极大。


庄子:浑沌之死_第5张图片

05

“存天理,去人欲”

国家安宁,世界和平,确实需要借鉴一些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宗教冲突以及意识形态差异,这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武力抢夺资源,无处不在的贸易制裁,各种纷争不断,世界动荡不安。

人心不古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不加抑制,就会走向极端。

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天理,去人欲”是修身的法则,在这点上儒、道是相同的。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释道集大成者,讲求“去私欲、致良知、知行合一”,追求本心内明的修炼,更好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传统儒学的大发展。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内圣外王之学,保持本真,遵道守德。

“浑沌之死”的寓言告诫世人,执着于感官享受,痴迷于私心欲望,醉心于无穷索取,其结果必然是丧失自我自取灭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浑沌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