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思考、再思考 ——读黄厚江《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课堂实录有感

思考、思考、再思考 ——读黄厚江《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课堂实录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这份课堂实录,本意是学习教学方法的,但收获的却不是教学力而是思考力。课堂选择的材料:“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也非常喜欢。我经常拿这句话给老师们做讲座。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仅理解到:“团队优于个人”。而黄老师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思考了很多:个体与群体、一元选择与多元选择、快与慢、独立与合群等角度都有所涉及。思考有了深度、广度,写作立意自然就新颖、深刻。相比而言,我的写作指导课多么肤浅,只是围绕写作来写作,缺乏思考作基础,学生思路自然就窄了。

      如何打开思路,当然是老师自己要善于思考,另外,还要善于启发诱导。本堂课在每一次环节都能恰当的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具体引导的策略,我引用名师的点评:

发散思维时的适时聚拢。

线性思维时的折角反射。

无序思维时的有序引导。

和谐统一时的矛盾碰撞。

共性认识中的个性张扬。

在老师的智慧引领下,师生的思维走向更深、更远、更广。

        对一个材料,对一个观点,我的分析,我的思考竟然没有学生深刻。我不由得想起最近的一些生活体验,有必要深入思考一番。

      第一件事是井冈山研学,晚上的晚会和第二天的感恩教育,有几个老师深受学生喜欢,而这几个老师却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老师,教学行为不合格的老师。一些创意活动学生乐此不疲、而这几个活动在我看来是垃圾,传递的思想可以说三观不正。我精心策划的一些教育行为,学生却感受不深。井冈山的归途中,我陷入深思:是我不懂学生还是我不懂教育?

      另一件事是在赣县区初中语文群中,至今还有一句话挂着:“刘真老师,方便分享下《昆明的雨》的PPT吗?谢谢你”。紧接着另一个老师接上一句“同问”。这一句把我陷于尴尬了。不给,肯定会说我小气。再说了我兼着教研员的身份,指导全区老师是我的本分;给,我又不甘。

      每一堂原创的课,每一篇倾心而作的文章,熬了我多少夜,耗了我多少脑细胞。一遍遍读着自己的作品,像对待刚生下的小孩一样,就算长得丑,也爱不释手。

      发在群里,和网络上众多垃圾资源有何区别?谁会珍惜?收了别人的礼,我们知道回赠;吃了别人的饭,我们知道回请;办公室同事常带零食,我们也偶尔来带几回。礼尚往来,在物质层面,我们懂这个礼。而在知识层面,我们却不懂这个礼了。

      一份水果,值多少钱,都懂。一篇文章,值多少钱,谁懂?

      钱很重要,财富是创新的动力,是前行的燃料。如果没有知识付费、学习付费、培训付费就没有“微信读书”、“得到”、“当当云阅读”、“手机知网”、“知乎”、“豆瓣”等知识服务商了,我们就没有那么便捷的学习条件了。

        比钱更重要的是感情,感情是温暖我心的太阳。钱不能摆脱孤独,感情可以。在公开课刚结束的时候,大埠中学的陈老师虔诚地问我是否可以分享课件,我感受到了她的尊重,尤其是当她告诉我,她全程录了我上课的视频,我更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尊重。“懂”得价值,“懂”得尊重,我当即给她分享了课件。

        你需要尊重或友情,她却以为你高傲或者要钞票;你需要一次握手或拥抱,他却以为你心有不良。尴尬的事件常常让我陷于深思:“如何沟通才能两不伤害。”

      第三件事是深圳学习,李玉平老师的码书码课、课程管,吴虹校长的沪江网。技术的力量让教育的颠覆就在眼前。

        我陷于深思:“未来已来,我来不来”。今天我们所作的努力,是否正确?

    (关于这点,正在整理中,理出一份头绪,下周做校本培训。今晚太晚,下次再补充。今天的主题也有点散,下次再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思考、再思考 ——读黄厚江《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课堂实录有感)